送死
【拼音】:sòng sǐ
【注音】:ㄙㄨㄥˋㄙˇ
【结构】:送(半包围结构)死(半包围结构)
【简体】:送死
【繁体】:送死
词语解释送死sòngsǐ。(1)自寻死路。(2)指父母丧葬之事。
基础解释自寻死路何必白白去送死。指父母丧葬之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引证解释⒈犹送终。参见“送终”。引《礼记·礼运》:“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唐鲍溶《经秦皇墓》诗:“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⒉指自寻死路。引《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宋曾巩《侯荆》诗:“师迴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杨朔《雪花飘在满洲》:“这个时候,你倒敢回来送死?”⒊犹害死。《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庶(徐庶)曰:‘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引曹操送死吾母,吾已説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敢破兄良策?’”
网络解释送死(词语)送死,汉语词汇,指自寻死路。
综合释义犹送终。《礼记·礼运》:“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唐鲍溶《经秦皇墓》诗:“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参见“送终”。指自寻死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宋曾巩《侯荆》诗:“师迴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杨朔《雪花飘在满洲》:“这个时候,你倒敢回来送死?”犹害死。《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庶(徐庶)曰:‘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送死吾母,吾已説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敢破兄良策?’”送死[sòngsǐ]父母丧葬之事。《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红楼梦.第三回》:「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自取灭亡。《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
汉语大词典(1).犹送终。《礼记·礼运》:“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唐鲍溶《经秦皇墓》诗:“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参见“送终”。(2).指自寻死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宋曾巩《侯荆》诗:“师回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杨朔《雪花飘在满洲》:“这个时候,你倒敢回来送死?”(3).犹害死。《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庶(徐庶)曰:‘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送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敢破兄良策?’”
国语辞典父母丧葬之事。
辞典修订版父母丧葬之事。《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红楼梦.第三回》:「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自取灭亡。《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
辞典简编版自取灭亡、自寻死路。 【造句】没有万全的准备便冒然登山,分明是送死。
法语s'exposer à la mort、chercher la mort
其他释义1.犹送终。2.指自寻死路。3.犹害死。
1.贵族平常拿着税收去挥霍,或是不舍得将自己的私军送上战场,战时就招募一群农民让他们去送死,这套把戏人人都知道,只不过是瞒上不瞒下而已。
2.北冥侧,昨天我已经放你们离开了,你们不逃反而来送死,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
3.尜尜尜……鸿钧,没想到你这次竟然带了几个小辈来送死,今日若不将你留着我这诛仙剑阵内,吾定不成道!
4.两军交战,打得赢的要攻,打不过的要守,守不住的要逃,逃不了的要降,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就准备死!南京,有逃的机会,有投降的机会,本不至于要大家送死啊!
5.一刀毙命,千羽后移数尺,正好避开了怒冲而来的萧光辉,讥笑道“怎么萧公子按耐不住,要亲自上来送死了?”。
6.森特先生心说老子正投闲置散,送死请让在编人员先上。
7.随后燕帝与叶鸾说了些话,不过说些谢苍帘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之事。
8.指挥部神机妙算,敌人果然进入我军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送死了。
9.唉,真是催命鬼,之前的刀盾格斗技我还没有完全学会呢,现在去捕猎丧尸,不是去送死吗!
10.日本人凶残如狼不假,可就是狼群对一场白白送死的战斗,也是敬谢不敏的。
读音:sòng
[sòng]
(1)(动)传送。
(2)(动)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报|~款。
(3)(动)赠送:奉~|~礼。
(4)(动)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客|~朋友。
读音:sǐ
[sǐ]
(1)生命终止。
(2)(形)不顾生命;拼死:~战|~拼。
(3)(形)表示达到极点:高兴~了|~顽固。
(4)(形)不可调和的:~对头|~对手。
(5)(形)不活动、固定:~脑筋|时间定~。
(6)(动)不能通过:~胡同|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