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国
【拼音】:bāng guó
【注音】:ㄅㄤㄍㄨㄛˊ
【词性】:名词。
【结构】:邦(左右结构)国(全包围结构)
【简体】:邦国
【繁体】:邦國
词语解释国家。邦国[bāngguó]⒈国家。
引证解释⒈国家。引《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清孙枝蔚《汪舟次以所爱笼内锦鸡命余赋诗》:“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网络解释邦国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邦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或可称为初始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走向了帝国。
综合释义国家。《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清孙枝蔚《汪舟次以所爱笼内锦鸡命余赋诗》:“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邦国[bāngguó]国家。《文选.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汉语大词典国家。《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瑶台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榜嘉声,茂君亲之典礼。”清孙枝蔚《汪舟次以所爱笼内锦鸡命余赋诗》:“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国语辞典古时诸侯的封土,大的称为「邦」,小的称为「国」。后连用指国家。邦国[bāngguó]⒈古时诸侯的封土,大的称为「邦」,小的称为「国」。后连用指国家。引《文选·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辞典修订版古时诸侯的封土,大的称为「邦」,小的称为「国」。后连用指国家。《文选.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其他释义1.国家。
1.有时候皇帝高兴,会体贴外邦国小财乏,也就发话,尔等小国,有诚心即可,何必还献物?人家一听上了心,下次果然空手而来,只等赏赐。
2.尤其是蔬菜,郑州市中牟县的河南万邦国际物流园每天都会派车来到滑县现代农业园运菜。
3.除了美食和澳洲珍奇动物,南邦国家公园绝对不可以错过,神奇壮观的石林戈壁,这些奇异形状的石灰柱子就会闪耀着金黄色的石英沙。
4.爱是矛,爱是盾,爱就是这样矛盾,灭得了江山,也兴得了邦国;剌得穿人心,也护得住灵魂;乱得了红尘,也静得了乾坤。
5.考古成果强有力地说明陶寺都邑是阶级社会的都城,它体现了中国早期国家——都邑邦国的文明发展水平。
6.上邦国际社区重庆别墅的奢侈品。
7.认为:“以军礼同邦国”是西周、春秋军事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对邦国僭礼行为的军事惩罚、对夷狄干扰中原礼治秩序行为的讨伐。
8.英联邦国家的首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当他们与首相握手时,他们离那位裸体美女只有几英寸远而已。
9.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
10.对于海外领地,司法委员会同时享有民事和刑事管辖权,审理针对海峡群岛、马恩岛以及某些英联邦国家法院裁判提出的上诉。
读音:bāng
[bāng]
(名)国:~国|~交。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