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
【拼音】:mín bào
词语解释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主要撰稿人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宋教仁、章炳麟等。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立宪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曾被日本政府查封。共出二十六期。另有《天讨》等增刊。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主要撰稿人有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宋教仁、章炳麟等。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立宪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曾被日本政府查封。共出二十六期。另有《天讨》等增刊。
网友释义《民报》是近代政论兼文艺性杂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编辑负责人初为张继,其后为章炳麟,20期后为陶成章。共出26期。孙中山撰发刊词,第一次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要撰稿人有章炳麟、马君武,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陈去病、柳亚子、苏曼殊等。曾同改良派所办《新民丛报》展开尖锐论战,对于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宣传革命派的革命主张,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概述图来源:
1.剿匪除霸,为人民报仇雪恨。
2.看到朝鲜人民房屋被烧,亲人惨死的情景,志愿军战士个个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决心以消灭侵略者的实际行动为朝鲜人民报仇雪恨。
3.同时《民报》也成为驳斥改良派《新民丛报》观点的主要阵地。
4.《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5.苦练内功、经营好广告、确保发行的“实招”到位系农民报春天到来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6.而据人民报报道,这位全欧蹿红的比利时国脚如今又被热刺和曼城看中,两家俱乐部正积极准备采取行动虎口夺食。
7.希望美食抿住快来搭救我们,到时候肯定带路,先带去日、人民报。
8.一些撑管航观信息与为船民报道气象的新闻媒体大员们,本未倒置已失灵了。
9.为了提高抢修速度,方便居民报修,路灯管理中心目前在其管辖的路灯设备上都有专门的路灯铭牌,铭牌上有灯号、报修电话等信息。
10.很遗憾的是,一直到“罢免”表决的前夕,陈水扁都不愿放下身段虚心自省,李远哲要他“止谤莫如自修”,但他的“向人民报告”却是火力全开。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bào
[bào]
(1)(动)告诉:~名|~账。
(2)(动)回答:~友人书|~之以热烈的掌声。
(3)(动)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恩。
(4)(动)报复:~仇|~怨。
(5)(动)报应:现世~。
(6)(名)报纸:日~|机关~|登~|看~。
(7)(名)指某些刊物:画~|学~。
(8)(名)指用文字报道消息或发表意见的某些东西:喜~|海~|黑板~。
(9)(名)指电报:发~机|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