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
【拼音】:guǐ jiù
【注音】:ㄍㄨㄟˇㄐ一ㄡˋ
【结构】:鬼(独体结构)臼(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草名。鬼臼[guǐjiù]⒈草名。
引证解释⒈草名。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鬼臼》﹝释名﹞引陶弘景曰:“鬼臼根如射干,白而味甘,九臼相连,有毛者良,故名。”
网络解释鬼臼鬼臼,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Hance)M.Cheng的根茎。分布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具有祛痰散结,解毒祛瘀之功效。用于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痈肿,疔疮,跌打损伤,蛇伤。
汉语大词典草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鬼臼》﹝释名﹞引陶弘景曰:“鬼臼根如射干,白而味甘,九臼相连,有毛者良,故名。”
其他释义1.草名。
1.通过组织培养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快速生产鬼臼毒素,从而为开发鬼臼毒素类抗癌药物提供大量原料。
2.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推测中肠肠壁细胞可能是鬼臼毒素的一个主要作用靶标,另外中肠蛋白酶也可能是其的作用靶标之一。
3.但历代本草记载多有混淆之处,近代植物学者又将鬼臼之名用于桃儿七。
4.结论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局部外用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并能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
5.结论:该方法测定血清中鬼臼毒素简便易行,准确可靠。
6.制备鬼臼毒素脂质体混悬液并观察粒径、包封率、稳定性等指标,探讨其中的关系。
7.由此中间体可比较方便地合成鬼臼毒素。
8.测定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膜剂中脂质体对鬼臼毒素的包封率。
9.因此,研究鬼臼毒素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0.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并结合HPLC检测技术,对鬼臼毒素等9种活性化合物在掌叶大黄发状根、离体培养根及悬浮细胞3种培养系统中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研究。
读音:guǐ
[guǐ]
(1)(名)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
(2)(名)骂人的话:烟~|讨厌~|胆小~。
(3)(形)躲躲闪闪;不光明:~头~脑|~~祟祟。
(4)(名)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心里有~。
(5)(形)恶劣;糟糕(限做定语):~天气|这~地方连棵草都不长。
(6)(形)〈口〉机灵(多指小孩儿或动物)。
(7)(名)二十八宿之一。
读音:jiù
[jiù]
(1)(名)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制成;样子像盆。
(2)(名)像臼的:~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