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侉子
【拼音】:běi fāng kuǎ zi
词语解释在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宋朝皇室由东京(今河南开封)迁都临安,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淮河以南,很多北方人移民南方,南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这个名词来形容那些操着北方口音的随宋朝皇室南迁的北方人,有嘲讽意味。
基础解释指在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宋朝皇室由东京(今河南开封)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淮河以南,很多北方人移民南方,南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这个名词来形容那些操着北方口音的随宋朝皇室南迁的北方人,有嘲讽意味。
综合释义后来这个词主要是南宋时期随帝室迁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用来形容河南黄河以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苏北等地的金国人和杂处的中国人的一种含有蔑视的词汇。
读音:běi
[bě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读音:fāng
[fāng]
(1)(名)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正~形。
(2)(名)乘方:平~。
(3)姓。
(4)(名)方向:东~。
(5)(名)方面:正~。
(6)(名)地点、地区:~言。
(7)(名)方法:药~。
(8)(形)正直:品行~正。
(9)(副)正在;正当:~才。
(10)(量)用于方形东西:几~木头。
读音:kuǎ
[kuǎ]
(1)(形)〈方〉语音不正;特指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
(2)(形)〈方〉粗大;不细巧:几年不见长成个~大个儿。
读音:zǐ
[zi]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