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拼音】:cǎo táng
【注音】:ㄘㄠˇㄊㄤˊ
【词性】:名词。
【结构】:草(上下结构)堂(上下结构)
【简体】:草堂
【繁体】:草堂
词语解释草堂cǎotáng。(1)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草堂[cǎotáng]⒈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英thatchedcottage;
基础解释(名)茅屋。多指古诗人或隐士的住房:杜甫~(在四川成都)。
引证解释⒈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引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於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网络解释草堂(词语释义)原指草庐。后来文化人也常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
综合释义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於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汉语大词典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唐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于诗中。”清纳兰性德《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聚首羡麋鹿,为君搆草堂。”
国语辞典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草堂[cǎotáng]⒈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⒉草舍、草屋。引《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儒林外史·第一回》:「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
辞典修订版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如唐代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草舍、草屋。《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携住鲁达的手,直至草堂上,分宾而坐。」《儒林外史.第一回》:「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也称为「草庐」。
辞典简编版草舍、草屋。 【造句】这座草堂背山面水,风景极佳。隐士自称其居住的地方。 【造句】杜甫在四川的浣花草堂,至今仍吸引不少慕名前往的游客。
其他释义1.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1.浣花溪剑派另位被救的剑客哀叹一声,这才答道,我们是天府草堂浣花溪剑派的,师兄弟五人本是奉掌门师兄之命,前往天姥山拜访绝世剑宗青莲道人。
2.漫步百福公园,福祉萦身;徜徉董奉草堂,遐思翩然。
3.因为一叶障目符的作用时间将至,林阳没有在百草堂中久待,急匆匆的离开了这里。
4.前一阵子在京城听说突厥派来使臣对百草堂的药赞不绝口,救了他们大汗的命,说什么可以起死人肉白骨,传的神乎其神。
5.实在不行,从百草堂捐的一百万上先支借一下。
6.只见他昂首阔步,也正走向百草堂。
7.想到这里王枫便开始了行动,先去订了给穆家的礼物,让店家直接送去百草堂,然后又去寿材店订了四口上好的棺材和四块石碑。
8.进来百草堂各分号都在积极运转,今日长平郡分号突传来消息,薛举等人近日多次在白马寺附近出现,意图不明。
9.十几年前这里尚且只是一个小村庄,直到百草老人孙邈在这里建立了百草堂之后,伴随着求医的人愈来愈多,这里也已发展成繁华的小镇。
10.始祖百草堂是他“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地方。
读音:cǎo
[cǎo]
(1)(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青~。
(2)(名)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干~。
(3)(名)〈口〉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驴|~鸡。
(4)(形)草率;不细致:潦~|字写得很~。
(5)(名)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ɑ)汉字形体的一种:~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书。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
(6)(名)草稿:起~|~案。
(7)(动)〈书〉起草:~拟。
读音:táng
[táng]
(1)(名)正房:~房|~屋。
(2)(名)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会~|饭~。
(3)(名)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祠~。
(4)(名)堂房。
(5)(名)(量)ɑ)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