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比
【拼音】:àn bǐ
【注音】:ㄢˋㄅ一ˇ
【结构】:案(上下结构)比(左右结构)
【简体】:案比
【繁体】:案比
词语解释1.案户比民。案比[ànbǐ]⒈案户比民。
基础解释案户比民。
引证解释⒈案户比民。参见“案户比民”。引《后汉书·安帝纪》:“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李贤注:“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
网络解释案比案比又称案户比民,是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这是户籍管理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东观汉记》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李贤注“案比”道:“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
综合释义案户比民。《后汉书·安帝纪》:“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李贤注:“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参见“案户比民”。检验人的年龄和相貌,是否与所报户口符合。《后汉书.卷三九.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也作「貌阅」。
汉语大词典案户比民。《后汉书·安帝纪》:“方今案比之时,郡县多不奉行。”李贤注:“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参见“案户比民”。《汉语大词典》:案户比民 拼音:ànhùbǐmín清理户籍和人口。《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国语辞典检验人的年龄和相貌,是否与所报户口符合。《后汉书.卷三九.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也作「貌阅」。案比[ànbǐ]⒈检验人的年龄和相貌,是否与所报户口符合。也作「貌阅」。引《后汉书·卷三九·江革传》:「每至岁时,县当案比。」
1.他这一次的设计方案比以前更进一竿,博得了大家的称赞。
2.列举了设计硫化钡车间所需的各种技术参数,并在方案比较和设备选择的基础上,确定了硫化钡生产工艺流程。
3.对地下水位以下较深的饱和粉土地基处理,经过方案比选,采用明沟降水,并进行部分换填加基坑内强夯的处理方法。
4.介绍了北京现代汽车厂轻型卡车冲压车间结构设计、方案比较。
5.这种解决方案比请工人铺设电缆管道来给建筑安装线路要便宜得多。
6.根据初溪水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闸坝工作门方案比选,决定采用液压翻板闸门。
7.文章从交通量分析出发,结合贵州省江口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开阳至息烽段的实际工程,对高速公路枢纽立交进行方案比选。
8.本文介绍了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地下停车场内长距离消防卷帘降温保护问题的方案比较,认为类似工点应当优先采用加密喷头闭式自动喷水系统。
9.通过对某县水源地进行物探和水文地质勘察,经方案比较,采取渗流井工艺取水。
10.中国农村地区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尤为严重,家庭暴力在农村地区发案比较集中。
读音:àn
[àn]
(1)(名)(~子)狭长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板|~秤。
(2)(名)(~子)案件:~子。
(3)(名)案卷;记录:~卷|病~|档~。
(4)(名)提出计划、办法或其他建议的文件:方~|提~。
(5)(名)同“按”。
读音:bǐ
[bǐ]
(1)(动)比较;较量:~武|~干劲。
(2)(动)能够相比:坚~金石。
(3)(动)比画:连说带~。
(4)(动)对着;向着:民兵用枪~着特务。
(5)(动)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6)(动)比方;比喻:把帝国主义~作纸老虎。
(7)(动)比较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约为一与四之~。
(8)(动)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9)(介)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他~我强。
(10)(旧读bì)〈书〉(动)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11)(旧读bì)〈书〉(动)依附;勾结:朋~为奸。
(12)(旧读bì)〈书〉(副)近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