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县档案
【拼音】:bā xiàn dàng àn
词语解释中国清代四川巴县官府、中华民国时期巴县公署以及民国前期四川东川道积累移存的档案。
基础解释是中国清代四川巴县官府、中华民国时期巴县公署以及民国前期四川东川道积累移存的档案。上自乾隆十七年(1752),下迄民国三十年(1941),共约16万卷,是中国地方政权历史档案中保存较完整的一部分档案。
读音:bā
[bā]
(1)(动)盼望:~望|眼~~。
(2)(动)紧贴:~着墙。
(3)(动)粘住:粥~锅了。
(4)(名)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锅~。
(5)(动)〈方〉挨着:前不着村;后不~店。
(6)(动)〈方〉张开:眨~。
(7)(名)周朝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8)(名)指四川东部。
(9)(名)姓。
(10)(量)气压的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百万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11)(量)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读音:xiàn,xuán
[xiàn]
[ xiàn ]1. 行政区划单位,旧时属于州、府、道,现由直辖市、地级市、自治州等领导。
2. 姓
[ xuán ]1. 古同“悬”。
读音:dàng
[dàng]
(1)(名)存放案卷;文件用的带格子的橱架:归~。
(2)(名)档案:查~。
读音:àn
[àn]
(1)(名)(~子)狭长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板|~秤。
(2)(名)(~子)案件:~子。
(3)(名)案卷;记录:~卷|病~|档~。
(4)(名)提出计划、办法或其他建议的文件:方~|提~。
(5)(名)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