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劄
【拼音】:zòu zhā
【结构】:奏(上下结构)劄(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
引证解释亦作“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宋赵昇《朝野类要·文书》:“奏札,又谓之殿札,盖上殿奏对所入文字也。凡知州以上见辞,皆用此。”宋丁谓《丁晋公谈录》:“洎因奏忤旨,上怒,就赵(赵普)手掣奏札子,挼而掷之。”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札,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是,臣下是早就见到,正想拟具一个奏札来陈述自己的管见。”
综合释义亦作“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宋赵昇《朝野类要·文书》:“奏札,又谓之殿札,盖上殿奏对所入文字也。凡知州以上见辞,皆用此。”宋丁谓《丁晋公谈录》:“洎因奏忤旨,上怒,就赵(赵普)手掣奏札子,挼而掷之。”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札,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是,臣下是早就见到,正想拟具一个奏札来陈述自己的管见。”奏劄[zòuzhā]
汉语大词典亦作“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宋赵升《朝野类要·文书》:“奏札,又谓之殿札,盖上殿奏对所入文字也。凡知州以上见辞,皆用此。”宋丁谓《丁晋公谈录》:“洎因奏忤旨,上怒,就赵(赵普)手掣奏札子,挼而掷之。”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札,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是,臣下是早就见到,正想拟具一个奏札来陈述自己的管见。”
读音:zòu
[zòu]
(1)(名)演奏:合~|~鸣曲|~国歌。
(2)(名)发生;取得:~效|大~奇功。
(3)(名)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本|~功|~疏|~闻|~议|~折。
读音:zhā,zhá
[zhā]
[ zhā ]1. 同“扎”。
[ zhá ]1. 同“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