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彰
【拼音】:lìng hú zhāng
【繁体】:令狐彰
【拼音】:lìng hú zhāng
词语解释唐、富平人,字伯阳,官御史大夫,封霍国公。见《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唐书·卷一百四十八》。
网友释义令狐彰(?~773年),字伯阳,敦煌郡效谷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令狐德棻后代,邓州录事令狐清之子。倜傥勇气,涉猎书传,擅长骑射和书法。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屡立军功,迁左卫郎将。参加安史之乱,受到史思明猜疑。归顺唐肃宗,拜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滑州刺史。参与平定史朝义,迁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检校右仆射、霍国公。治军劝农,府廪充实,加授辽阳郡王,与观军容使鱼朝恩有隙。大历八年,卒于任上,追赠太傅。
读音:líng,lǐng,lìng
[lìng]
[ líng ]1.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lǐng ]1.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 lìng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2.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3. 使,使得:令人兴奋。
4. 时节:时令。节令。
5. 美好,善: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令。如梦令。
读音:hú
[hú]
(1)(名)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毛皮可做衣物。较常见的草狐和赤狐。通称狐狸。
(2)(Hú)姓。
读音:zhāng
[zhāng]
(1)(形)明显;显著。
(2)(动)表彰;显扬。
(3)(Zhā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