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戏
【拼音】:bèng bèng xì
【繁体】:蹦蹦戲
词语解释1.亦称'蹦蹦调'。2.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
基础解释亦称/'蹦蹦调/',见/'蹦蹦戏/'。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
引证解释⒈亦称“蹦蹦调”。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引老舍《老字号》:“果然,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张天翼《清明时节》二:“易良发蹲在地下,一面还小声儿哼着蹦蹦调。”侯宝林《三棒鼓》:“也有人叫蹦蹦戏,现在叫评剧。”
网络解释蹦蹦戏蹦蹦戏俗称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又称“唐山落子”、“落子戏”、“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是一种北方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是全国第二大剧种,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综合释义亦称“蹦蹦调”。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老舍《老字号》:“果然,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张天翼《清明时节》二:“易良发蹲在地下,一面还小声儿哼着蹦蹦调。”侯宝林《三棒鼓》:“也有人叫蹦蹦戏,现在叫评剧。”
1.据村里老人介绍,黄岭西有山梆子、蹦蹦戏两个戏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村中的老艺人还登台唱。
2.在沙峪村演出评剧和蹦蹦戏;在渤海中学操场可以欣赏到南冶村的五虎棍、小车会、高跷和沙峪村的竹马、吵子、诗赋闲等民间花会展演。
3.每到立冬节,这些村子就有人开始给孩子们教戏,像冀中平原特有的剧种丝弦、二黄、罗罗腔、蹦蹦戏等,孩子们学戏的热情非常高,因而整日锣鼓声不断。
4.百年评剧“蹦蹦戏”河北唐山邂逅古希腊悲剧。[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22518/造句]
读音:bèng
[bèng]
(动)跳:~跳。
读音:bèng
[bèng]
(动)跳:~跳。
读音:xì,hū
[xì]
[ xì ]1. 玩耍:游戏。儿戏。嬉戏。戏豫(嬉游逸乐)。二龙戏珠。
2. 嘲弄,开玩笑:戏言。戏弄。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3. 戏剧,也指杂技:一出戏。黄梅戏。看戏。演戏。皮影戏。
[ hū ]1. 〔於(wū)戏〕同“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