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猴儿
【拼音】:hǎi lǐ hóu ér
【注音】:ㄏㄞˇㄌ一ˇㄏㄡˊㄦˊ
【繁体】:海裏猴兒
词语解释见“海猴儿”。海里猴儿[hǎilǐhóuér]⒈见“海猴儿”。
基础解释见“[[海猴儿]]”。
引证解释⒈见“海猴儿”。
汉语大词典见“海猴儿”。《汉语大词典》:海猴儿(海猴儿) 拼音:hǎihóuér亦作“海里猴儿”。对人的昵称。犹言好孩子。指心上人。海与好,猴与孩,均取其音近。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赠胜之》词:“海里猴儿奴子是。”龙榆生笺引傅干曰:“海猴儿,言好孩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欲问自家心头事,愿听我说似,这心头横傥个海猴儿。”
其他释义1.见'海猴儿'。
读音:hǎi
[hǎi]
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
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火~。
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量。
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枣。
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
6.漫无目标地:~骂。她丢了支笔,~找。
7.毫无节制地:~吃~喝。
8.姓。
读音:lǐ
[lǐ]
1.(~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儿。衣服~儿。这面是~儿,那面是面儿。
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屋。~圈。往~走。
3.街坊:邻~。~弄。
4.家乡:故~。乡~。
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6.姓。
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
读音:hóu
[hóu]
(1)(名)(~儿)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形状略像人;身上有毛;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以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为食物;通称猴子。
(2)(形)〈方〉乖巧;机灵(多指孩子):这孩子多~啊!
(3)(动)〈方〉像猴似的蹲着:他~在台阶上嗑瓜子儿。
读音:ér
[ér]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