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赋
【拼音】:kǒng què fù
【结构】:孔(左右结构)雀(上下结构)赋(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是三国时期曹魏文人杨修所作的赋。
综合释义魏王园中有孔雀,久在池沼,与众鸟同列。其初至也,甚见奇伟,而今行者莫眡。临淄侯感世人之待士,亦咸如此,故兴志而作赋,并见命及。遂作赋曰:有南夏之孔雀,同号称于火精。寓鹑虚以挺体,含正阳之淑灵。首戴冠以饬貌,爰龟背而鸾颈。徐轩翥以俯仰,动止步而有程。(《艺文类聚》九十一)。
读音:kǒng
[kǒng]
(1)(名)洞;窟窿;眼儿:鼻~|毛~|这座石桥有七个~。
(2)〈方〉量词;用于窑洞:一~土窑。
(3)(Kǒnɡ)姓。
读音:què,qiāo,qiǎo
[què]
[ què ]1. 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雀跃(高兴得像雀儿那样跳跃)。雀盲(即“夜盲症”)。雀斑。雀噪(名声宣扬,含贬义)。
[ qiāo ]1. 〔雀子〕即“雀斑”。
[ qiǎo ]1. 义同(一),用于一些口语词:雀盲眼(即“雀(què )盲”)。家雀。
读音:fù
[fù]
(1)(动)(上对下)交给:~予。
(2)(名)旧指田地税:田~|~税。
(3)(名)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4)(动)做(诗、词):~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