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
【拼音】:lǐ yì
【注音】:ㄌ一ˇ一ˋ
【结构】:礼(左右结构)义(独体结构)
【简体】:礼义
【繁体】:禮義
词语解释礼义lǐyì。(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礼义[lǐyì]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英riteandmoralitytocarryoutinthefeudalistsociety;
基础解释1.礼法道义。2.礼仪,礼节仪式。
引证解释⒈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引《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清魏源《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⒉同“礼仪”。引《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汉贾谊《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卢文弨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佗迺蹶然起坐,谢贾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网络解释礼义礼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ǐyì,意思是礼法道义;同“礼仪”。出自①《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综合释义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清魏源《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同“礼仪”。《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汉贾谊《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卢文弨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佗迺蹶然起坐,谢贾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网友释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汉语大词典(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奖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奸。”清魏源《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2).同“礼仪”。《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汉贾谊《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卢文弨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于是佗乃蹶然起坐,谢贾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国语辞典礼法道义。礼义[lǐyì]⒈礼法道义。引《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⒉礼仪,礼节仪式。引《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西游记·第三〇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辞典修订版礼法道义。《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礼仪,礼节仪式。《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西游记.第三零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辞典简编版礼法道义。 【造句】我们应提倡道德,重振礼义,社会才能清明和谐。
英语a state of ceremoniesa land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其他释义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2.同'礼仪'。
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
2.恨怨悲苦憎怒嗔,仁爱慈孝礼义廉。是故恨人所以得仁,无爱者必无怨,不慈者必无悲。孝而有苦,憎后耻来,义自怒生,怜人心嗔。夹天地七大苦,破人情七大爱。遂舍善恶之心,得称剑神。孙晓
3.文明之本,忠孝礼义;文明之首,爱家爱国;文明之实,甘于奉献;文明之真,仁爱友善;文明之心,学而不倦;文明之德,律己宽人!
4.自古做人有忠孝节悌礼义廉耻八节之说,做人而不懂羞耻,从来为人所不齿,被呼之为“忘八”。
5.华夏五千文明史,瑰宝难书若星辰;济弱扶伤善之本,敬老慈幼德为根;明礼守法笑声多,三省吾身日日新;礼义廉耻修身勤,律己诚信文明人。
6.恨怨悲苦憎怒嗔,仁爱慈孝礼义廉。是故恨人所以得仁,无爱者必无怨,不慈者必无悲。孝而有苦,憎后耻来,义自怒生,怜人心嗔。夹天地七大苦,破人情七大爱。遂舍善恶之心,得称剑神。
7.儒家向来重“礼”,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8.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9.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10.端正品,秉正徳,承正气,当讲仁礼义智信,弘扬民族浩然气。举大旗,擂大鼓,颂大风,无论东西南北中,唱响华夏文明风。
读音:lǐ
[lǐ]
(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
(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
(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