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语
【拼音】:kuáng yǔ
【注音】:ㄎㄨㄤˊㄩˇ
【词性】:名词。
【结构】:诳(左中右结构)语(左右结构)
【简体】:诳语
【繁体】:誑語
词语解释诳语kuángyǔ。(1)骗人的话。诳语[kuángyǔ]⒈骗人的话。例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做真。——《西游记》英lies;falsehood;
基础解释(名)骗人的话。
引证解释⒈说谎话。引《参同契》卷下:“惟斯之妙术兮,审諦不誑语。”唐白居易《与济法师书》:“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誑语,不异语者。”丁玲《韦护》第一章:“柯君露出一副欲哭的脸,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钟也好,他全为要证实他并没有诳语。”⒉骗人的话。引《西游记》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誑语么?”清王筠《菉友肊说》:“连篇累牘,尽是誑语。”茅盾《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
网络解释诳语诳语,是一个名词,意思是骗人的,或者说谎话或者说大话。诳语现在也有指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的事情,但是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只有人类想不到的,没有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或许这个社会诳语以后将会是可实现的。
综合释义说谎话。《参同契》卷下:“惟斯之妙术兮,审諦不誑语。”唐白居易《与济法师书》:“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誑语,不异语者。”丁玲《韦护》第一章:“柯君露出一副欲哭的脸,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钟也好,他全为要证实他并没有诳语。”骗人的话。《西游记》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誑语么?”清王筠《菉友肊说》:“连篇累牘,尽是誑语。”茅盾《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
汉语大词典(1).说谎话。《参同契》卷下:“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唐白居易《与济法师书》:“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者。”丁玲《韦护》第一章:“柯君露出一副欲哭的脸,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钟也好,他全为要证实他并没有诳语。”(2).骗人的话。《西游记》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诳语么?”清王筠《菉友臆说》:“连篇累牍,尽是诳语。”茅盾《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
国语辞典骗人的话。诳语[kuángyǔ]⒈骗人的话。引《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⒉说谎。引《三国演义·第五二回》:「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
辞典修订版骗人的话。《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说谎。《三国演义.第五二回》:「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
辞典简编版骗人的话。 【造句】出家人不打诳语。
其他释义骗人的话。也说诳话。
反义词 扯谎
1.因为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
2.或许这有违直觉,但研究表明这并非诳语。
3.老衲乃西去取经而归,路途贵地,十月十日,特来送经。女菩萨有幸看到此经,说明与贫僧有缘,遂送出十月十的祝福:愿你贵体安康,好运连连,心想事成,十全十美。出家人不打诳语。
4.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5.大师,出家人不打诳语,你可犯戒了啊。
6.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7.不打诳语,即使实话实说会招来杀身之祸。
8.当你饶恕那些从不流血的凶手,从不窃盗的小偷,不打诳语的说谎者的时候,你就真是一个宽大的人。
9.陛下,你身为一国之君,理应明辨是非、洞若观火,分清什么人是忠臣良将,什么人是奸臣小人;分清什么话是逆耳忠言,什么话是谗言诳语。
10.在那些轻浮年岁中,喋喋不休的诳语与绝望的尖叫啃噬着所有心灵,在其中悄然撒播黑暗、煽起疯狂。
读音:kuáng
[kuáng]
见下。
读音:yǔ,yù
[yǔ]
[ yǔ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 yù ]1. 告诉: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