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斲
【拼音】:kè zhuó
【注音】:ㄎㄜˋㄓㄨㄛˊ
【结构】:刻(左右结构)斲(左右结构)
【简体】:刻斲
【繁体】:刻斲
词语解释雕琢;修饰。刻斲[kèzhuó]⒈雕琢;修饰。
引证解释⒈雕琢;修饰。引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四》:“近庐陵刘太博辰翁,亦为三十六代天师志墓,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网络解释刻斲刻斲,读音为kèzhuóㄎㄜˋㄓㄨㄛˊ,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雕琢;修饰。
综合释义刻治也。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四》:“近庐陵刘太博辰翁,亦为三十六代天师志墓,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汉语大词典雕琢;修饰。元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四》:“近庐陵刘太博辰翁,亦为三十六代天师志墓,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其他解释刻治也。明、李东阳〈石鼓歌〉:「太原宋生生好奇,铁笔为余亲刻斲。」
其他释义1.雕琢;修饰。
读音:kè
[kè]
(1)(动)用小刀子在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等。
(2)(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以十五分钟为一刻:五点一~开车。
(3)(名)时间:顷~|立~|即~|此~。
(4)(形)形容程度极深:深~|~苦。
(5)(形)刻薄:尖~|苛~。
(6)同“克”。
读音:zhuó
[zhuó]
砍;削:~木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