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参官
【拼音】:cháng cān guān
【注音】:ㄔㄤˊㄘㄢㄍㄨㄢ
【结构】:常(上下结构)参(上下结构)官(上下结构)
【繁体】:常參官
词语解释日常参朝的官吏。常参官[chángcānguān]⒈日常参朝的官吏。
引证解释⒈日常参朝的官吏。引《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唐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元丰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
网络解释常参官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官员
综合释义日常参朝的官吏。《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唐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元丰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常参官[chángcānguān]日常参朝的官吏。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
汉语大词典日常参朝的官吏。《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唐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于礼,群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唐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元丰中官制行,始诏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
其他释义1.日常参朝的官吏。
1.李开周专栏宋朝饭局宋朝有一种级别较高的京官,必须定期参加朝会,这种京官叫做“常参官”。
2.宋朝皇帝优待大臣,不想让大伙经历风雨,专门在皇宫外面东南角的广场上盖了一座“待漏院”,常参官来早了,可以先到待漏院里歇一会儿。(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读音:cháng
[cháng]
(1)(形)一般;普通;平常:~识|~态。
(2)(形)不变的;经常:~数|冬夏~青。
(3)(副)时常;常常:~来|~往。
(4)姓。
读音:cān,shēn,cēn
[cān]
[ cān ]1. 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2. 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3.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省(xǐng)(检验省察)。参看。参阅。参检。
4. 探究,领悟:参悟。参透。参破。参禅。
5. 旧指下级进见上级:参见。参拜。
6. 弹劾,向皇帝告状:参奏。参劾。参革。
[ shēn ]1.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参商(“参星”和“商星”,此出则彼没,两不相见;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参辰卯酉(“辰星”即商星,参星酉时现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
2. 中药名:人参。党参。
[ cēn ]1. 〔参差(cī)〕长短不齐,如“参参不齐”、“参参错落”。
读音:guān
[guān]
(1)(名)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在我国现多用于军队和外交场合。
(2)(形)旧时称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办|~费。
(3)(形)公共的;公用的:~大道|~厕所。
(4)(Guān)姓。
(5)(名)器官: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