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堠
【拼音】:tǔ hòu
【结构】:土(独体结构)堠(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见“土候”。土堠[tǔhòu]⒈见“土候”。
引证解释⒈见“土候”。
汉语大词典见“土候”。《汉语大词典》:土候 拼音:tǔhòu亦作“土堠”。古代记里程的土堆。《周书·韦孝宽传》:“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候,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候处植槐树代之。”宋陆游《有怀梁益旧游》:“土堠累累只复双,悠然残梦对寒釭。”朱东润注:“古代记里用土堠,亦称土墩。出城五里用单墩,十里用双墩。”
其他释义1.见'土候'。
读音:tǔ
[tǔ]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
读音:hòu
[hòu]
(名)古代望敌情的土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