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象
【拼音】:yán xiàng
【注音】:一ㄢˊㄒ一ㄤˋ
【结构】:言(独体结构)象(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1.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言象[yánxiàng]⒈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引证解释⒈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参见“言筌”。引南朝梁沉约《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絶。”《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探微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絶言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
网络解释言象言象,汉语词汇。
释义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综合释义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南朝梁沉约《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絶。”《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探微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絶言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参见“言筌”。
网友释义yánxiàngㄧㄢˊㄒㄧㄤˋ言象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南朝梁沉约《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绝。”《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探微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参见“言筌”。
汉语大词典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南朝梁沈约《均圣论》:“岂唯言象莫窥,良以心虑事绝。”《宣和画谱·陆探微》:“人谓画有六法,自古罕能足之,探微得法为备,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不立佛殿,只立法堂,表示法超言象。”参见“言筌”。
其他释义1.指在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1.埃伽拉巴卢斯的支持者散播的谣言,说埃伽拉巴卢斯实际上是卡拉卡拉的儿子的谣言象野火般迅速地传播开了,军队大规模地叛逃使得叛乱者的军队日渐壮大。
2.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
3.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www。chazidian。com查字典言象造句】
4.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读音:yán
[yán]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
读音:xiàng
[xiàng]
(1)(名)哺乳动物;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2)(名)形状;样子:万~更新。
(3)(动)仿效;摹拟:~形|~声。
(4)(名)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他的面貌~他哥哥。
(5)(副)好象:~要下雨了。
(6)(连)比如:~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