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
【拼音】:lì guó
【注音】:ㄌ一ˋㄍㄨㄛˊ
【词性】:动词。
【结构】:立(独体)国(全包围结构)
【简体】:立国
【繁体】:立國
词语解释立国lìguó。(1)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立国[lìguó]⒈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例立国之本。英foundastate;creatanation;gainnationhood;
基础解释建立国家或使国家存在立国之本
引证解释⒈分封诸侯国。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鬭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⒉建国。引汉徐干《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陈毅《潜艇上留题》诗:“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⒊即位。六,通“莅”。引《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⒋对立抗衡之国。引《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网络解释立国立国,周代偃姓诸侯国(?-----公元前622),世系不明。立国为楚国所灭。
综合释义分封诸侯国。《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鬭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建国。汉徐干《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陈毅《潜艇上留题》诗:“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即位。六,通“莅”。《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对立抗衡之国。《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立国[lìguó]建立国家。如:「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对立抗衡的国家。《六韬.卷三.龙韬.军势》:「野无衡敌,对无立国。」立国[lìguó]建立国家。 【造句】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
网友释义立国,周代偃姓诸侯国(?-----公元前622),世系不明。立国为楚国所灭。立国:建立国家。
汉语大词典(1).分封诸侯国。《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2).建国。汉徐干《中论·谴交》:“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陈毅《潜艇上留题》诗:“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3).即位。六,通“莅”。《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4).对立抗衡之国。《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国语辞典建立国家,如:「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立国[lìguó]⒈建立国家。例如:「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⒉对立抗衡的国家。引《六韬·卷三·龙韬·军势》:「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辞典修订版建立国家,如:「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对立抗衡的国家。《六韬.卷三.龙韬.军势》:「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辞典简编版建立国家。 【造句】立国的要件,需有人民、土地、主权。
英语neutralized stateTrinidadindependencysovereign statesovereigntynation stateneutral state
其他释义建立或建设国家:农业工业为~之本。
1.阿倍后来以博学宏才,深受唐玄宗宠爱;吉备真备学成回国后,作为日本朝廷重臣,为日本确立国家律令有重要影响。
2.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3.秦末争霸,田横烹杀汉使郦生,后来汉朝立国,汉王征召困守孤岛的田横。
4.唐朝以武立国,重武轻文,一班名将,程知节、苏定方与李绩先后死去,薛仁贵大川大败,只剩下裴行俭与刘仁轨两个瑰宝,即使是裴行俭,还没刘仁轨战功赫赫。
5.建立国际部和形式创新的国际合作办学。
6.日本的出版物缴送制度较完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是接受日本国内出版物的法定呈缴机构。
7.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8.这个神秘人呢还留了句话,要张良兴邦立国以后再来找他。
9.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武王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10.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让家长跟老师从体罚和棍棒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