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楼
【拼音】:shí sān lóu
【注音】:ㄕˊㄙㄢㄌㄡˊ
【结构】:十(独体结构)三(独体结构)楼(左右结构)
【繁体】:十三樓
词语解释1.宋代杭州名胜。2.泛指供游乐的名楼。十三楼[shísānlóu]⒈宋代杭州名胜。⒉泛指供游乐的名楼。
基础解释宋代杭州名胜。泛指供游乐的名楼。
引证解释⒈宋代杭州名胜。引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词:“山与歌眉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亦称“十三间楼”。宋周淙《乾道临安志·楼》:“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軾治杭日,多治事於此。”⒉泛指供游乐的名楼。引清曹寅《诸敏菴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叶儿觕恶笑扬州,官筵粉墨杂啁啾。套数空飜《村衙鼓》,晚风不唱十三楼。”
网络解释十三楼十三楼,shísānlóu,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南歌子·游赏》
综合释义宋代杭州名胜。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词:“山与歌眉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亦称“十三间楼”。宋周淙《乾道临安志·楼》:“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軾治杭日,多治事於此。”泛指供游乐的名楼。清曹寅《诸敏菴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叶儿觕恶笑扬州,官筵粉墨杂啁啾。套数空飜《村衙鼓》,晚风不唱十三楼。”
汉语大词典(1).宋代杭州名胜。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词:“山与歌眉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亦称“十三间楼”。宋周淙《乾道临安志·楼》:“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2).泛指供游乐的名楼。清曹寅《诸敏庵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叶儿觕恶笑扬州,官筵粉墨杂啁啾。套数空翻《村衙鼓》,晚风不唱十三楼。”
1.农历七月十三,楼宇之颠,独倚铁栏,是燕南天?秀发飘然,神情深远,手持木棍,直指苍天!徐徐收起,轻轻伸展,反复之后,仰首大喊:“今天是国际青年节,你快乐了吗!”。
2.表演者通常三人,他们逐层翻上九楼或十三楼,表演金鸡独立、白鹤亮翅、倒竖蜻蜓、刀劈四门、手纺棉纱等高难动作。https://www。chazidian。com/zj-293573/造句
3.表演者通常三人,他们逐层翻上九楼或十三楼,表演金鸡独立、白鹤亮翅、倒竖蜻蜓、刀劈四门、手纺棉纱等高难动作。【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293573/十三楼造句】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lóu
[lóu]
(1)(名)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子:一座~|大~|高~大厦。
(2)(名)楼房的一层:一~|二~。
(3)(名)(~儿)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上加盖的一层房子:城~。
(4)(名)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首饰~|萃华~。
(5)(名)(Lóu)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