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两济
【拼音】:gōng sī liǎng jì
【注音】:ㄍㄨㄥㄙㄌ一ㄤˇㄐ一ˋ
【词性】:成语。
【简体】:公私两济
【繁体】:公私兩濟
词语解释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公私两济[gōngsīliǎngjì]⒈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
引证解释⒈谓公家与私人都有好处。引《晋书·阮种传》:“詔曰……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亦作“公私两利”。《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於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醖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新华月报》1951年第5期:“全国工商业者必须在公私两利政策之下,自觉地严格遵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令,爱护国家财产,消灭旧社会假公济私、损人利己的恶劣作风。”
综合释义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公私两济[gōngsīliǎngjì]修订本参考资料:对公家和私人双方都有好处。晋书˙卷五十二˙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亦作公私两便。
国语辞典对公家和私人双方都有好处。《晋书.卷五二.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也作「公私两便」。公私两济[gōngsīliǎngjì]⒈对公家和私人双方都有好处。也作「公私两便」。引《晋书·卷五二·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成语解释公私两济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对公家和私人双方都有好处。晋书˙卷五十二˙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亦作公私两便。
出处《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其他释义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
读音:gōng
[gōng]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读音:sī
[sī]
(1)禾名。
(2)(形)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产|~仇。
(3)(名)私心;私利。
(4)秘密而不合法:~法|~党。
(5)(形)暗地里、私下:~通|~了。
读音:liǎng
[liǎng]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读音:jì,jǐ
[jì]
[ jì ]1. 渡,过河:同舟共济。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3. 补益:无济于事。
[ jǐ ]1.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2. (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