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
【拼音】:wèi lái zhǔ yì
【注音】:ㄨㄟˋㄌㄞˊㄓㄨˇ一ˋ
【简体】:未来主义
【繁体】:未來主義
词语解释现代文艺思潮之一。未来主义[wèiláizhǔyì]⒈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引证解释⒈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引鲁迅《三闲集·扁》:“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
网络解释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以政治发展为主,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心理,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奥威尔等;第二阶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讨论经济发展为主题,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经济大发展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斯、罗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格调,反映了对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丹尼尔·贝尔、赫尔曼·卡恩、阿尔温·托夫勒、布热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汉语大词典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鲁迅《三闲集·扁》:“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
国语辞典西元一九一○年以义大利马利内提(Marinetti)为首所兴起的前卫艺术主张。排斥传统艺术,讴歌近世科学、机械工业、战争、革命等刺激强烈的事物,常以骚动喧嚣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视运动与速度为新的美。未来主义[wèiláizhǔyì]⒈西元一九一〇年以义大利马利内提(Marinetti)为首所兴起的前卫艺术主张。排斥传统艺术,讴歌近世科学、机械工业、战争、革命等刺激强烈的事物,常以骚动喧嚣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视运动与速度为新的美。
辞典修订版公元一九一零年以意大利马利内提(Marinetti)为首所兴起的前卫艺术主张。排斥传统艺术,讴歌近世科学、机械工业、战争、革命等刺激强烈的事物,常以骚动喧嚣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视运动与速度为新的美。
辞典简编版公元1910年以意大利马利内提(Marinetti)为首所兴起的前卫艺术主张。排斥传统艺术,讴歌近世科学、机械工业、战争、革命等刺激强烈的事物,常以骚动喧嚣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视运动与速度为新的美。
英语futurism
法语futurisme
其他释义1.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1.未来主义绘画中许多女性都衣不蔽体,因为我们可以假定未来的社会风气更开放,或者气温更高,或者两者兼有。
2.让努韦尔提交的这个迪拜歌剧院的方案,有着未来主义的风格,并且有意显示出与迪拜“粗俗的酒店和办公楼”的区别。
3.投机者和未来主义者谈到了“后匮乏”经济,其中所有一切通常都是免费的;其成本太低而不值得对其进行衡量。
4.太空船里面也没有重力,而实际的飞船设计要符合航空宇宙工程学而不是“未来主义”审美观。
5.未来主义,二十世纪早期的一个艺术思潮。拒绝一切传统,试图通过强调机械和动态来美化生活。
6.“未来主义”将是一大流行趋势,诸如波鞋的产生。
7.因为不仅在纳比派,而且在以形式而不是色彩为主导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中,我们可以不费力地找到印象主义语言的发展。
8.然而,这些未来主义实体和水体形状,却与这些古柏浑然一体.
9.不管你喜欢与否,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工场,一个供新技术和全球天才实现未来主义梦想的实验室。
10.这听起来有点未来主义的味道,但是这也确实给所有的公司敲响了警钟。
读音:wèi
[wèi]
(1)不;不曾:~便。
(2)(名)地支的第八位。参看〔干支〕。
读音:lái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来。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 姓。
读音:zhǔ
[zhǔ]
1.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
2.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
3.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
4. 对事物有决定权力: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
5. 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次。主要。主力。主将(
)。6. 预示:早霞主雨。
7. 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木主。神主。
8. 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
9. 姓。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