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志
【拼音】:yì zhì
【结构】:逸(半包围结构)志(上下结构)
【拼音】:yì zhì
词语解释1.超逸脱俗之志。2.纵欲放荡之志。逸志[yìzhì]⒈超逸脱俗之志。⒉纵欲放荡之志。
引证解释⒈超逸脱俗之志。引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瑾卓尔,逸志不羣。”明王錂《春芜记·闺语》:“那书生才高鄢郢,更翩翩逸志凌云。”清李调元《峨嵋山赋》:“今子逸志超尘,徧绎洞窍,心与天游,戛戛独造。”⒉纵欲放荡之志。引唐李群玉《穆天子》诗:“穆满恣逸志,而轻天下君。”明邵璨《香囊记·讲学》:“诗以道性情,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清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序》:“闻恶则深恶,闻善则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
网络解释逸志逸志是指超逸脱俗之志。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网友释义逸志,读音yìzh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超逸脱俗之志。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汉语大词典(1).超逸脱俗之志。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明王錂《春芜记·闺语》:“那书生才高鄢郢,更翩翩逸志凌云。”清李调元《峨嵋山赋》:“今子逸志超尘,遍绎洞窍,心与天游,戛戛独造。”(2).纵欲放荡之志。唐李群玉《穆天子》诗:“穆满恣逸志,而轻天下君。”明邵璨《香囊记·讲学》:“诗以道性情,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清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序》:“闻恶则深恶,闻善则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
1.炎炎暑夏消,转瞬秋凉到。年复一年逝,一生几多今?每天且欢笑,幸福由人心。山川闲逸志,旅游散散心。忘却悲喜,淡然得失。愿周末玩得开心!
2.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3.可惜师父现在没有跟我斗嘴的闲情逸志,他用力在我后脑勺上敲了一记狠的,敲出了我满脑袋眩晕的星星。
4.门前,柳永推测,此必是一幽静所在,想不到今人仍有如此闲情逸志者,于闹市中竟有如此一所高雅所在。
5.第三讨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与隐逸志意修而骄王公的思想,最后是结论。
6.奴家命苦啊,身赋血海深仇,不得不报,哪有闲情逸志过那荣华的日子?唉,此仇又万难得报,只怕是此生得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了。
7.林徽因走后,为了抒发闲情逸志,他开始写诗了。
8.此时的林飒可没唐云龙这样的闲情逸志,没想到会被这猥琐的家伙占这么大的便宜,女警察一个翻身站直身体,操起一张椅子就向着唐云龙的脑袋砸了下来。
9.宇文化及的事不着急,现在这个人都还没有出现,杨英也没那个闲情逸志去特意的将这个人翻出来。
10.正是这一点让他感觉有些奇怪,他一向以为大唐帝国上层那些真正的贵族们,不应该有太多同情桑桑的闲情逸志。
读音:yì
[yì]
(1)(形)安乐;安闲:安~|以~待劳|一劳永~。
(2)(动)逃跑:奔~|逃~。
(3)(动)避世隐居:隐~|~居。
(4)(动)散失;失传:~文|~书|~事|~闻。
(5)(动)超过一般:超~|~群。
读音:zhì
[zhì]
(1)(名)志向;志愿:~同道合。
(2)(名)姓。
(3)(动)〈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称~~。
(4)(动)记:~喜|~哀。
(5)(名)文字记录:杂~。
(6)(名)记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