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议局
【拼音】:zī yì
【结构】:咨(上下结构)议(左右结构)局(半包围结构)
【繁体】:諮議局
词语解释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咨议局[zīyìjú]⒈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网络解释咨议局咨议局是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审议机构,具有西方代议制立法机构的雏形。
网友释义咨议局是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审议机构,具有西方代议制立法机构的雏形。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这成为中国政治参与的开端——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地方议会的咨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议论本省应兴应革的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省政义务等。1907年10月清廷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1909年2月,两广总督张人骏着手成立广东咨议局筹备处,他聘请邓华熙、张振勋、丘逢甲等22人为“议绅”,又向留日学生金蒲崇、金蒲芬等人筹得资金,选址大东门外,兴建广东咨议局大楼。
汉语大词典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张謇《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宣统元年(1909)九月朔日,皇帝承先帝立宪之诏令,二十二行省咨议局同时成立。”吴玉章《论辛亥革命》二:“因为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宣布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这是一种类似资产阶级议会的机关。”
其他释义清政府预备立宪时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9年在各省设立。选派的议员多为地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任期三年。该局只能提出建议供地方督抚采纳,不能监督地方行政。武昌起义时,许多咨议局曾策动独立。
1.在此基础上对奉天省咨议局提出了保护策略,在修复的技术层面展开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2.笔者选择福建咨议局作为研究对象,既想揭示其在福建省议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又想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来反观中国议会制度发展的全局。
3.对此事件的看法咨议局内部分成两派,以议长杨毓泗为首的一派支持官府,污蔑农民曲士文为“莠民造反”、“反清抗捐”,主张镇压。
4.由于特殊的原因,广东咨议局在许多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5.然后,议员们推定孙洪伊、王法勤两人代表咨议局赴滦州访问张绍曾,表示二十镇如宣布起义,经过天津组织政府,顺直咨议局完全担任筹拨军饷,按时供应。
6.在1907年,清政府提出要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咨议局,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
7.1910年广东咨议局一项调查发现广州城垣内除惠爱大街等少数主街有五六米宽外,其他小街小巷只有两三米宽,两台轿子相向而行难免会起纷争。
8.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仰天长叹:“锅里的水都烧开了,鱼竟然没感觉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日历已经翻到了1911年6月。
9.咨议局联合会很快向都察院提交了一份抗议书,明白表示皇族内阁与君主立宪政体有不能相容的性质,要求朝廷迅速改正,尽快于皇族之外选派大臣重组责任内阁。
10.9月7日晨,赵尔丰请保路同志会、咨议局和铁路公司首领人物蒲殿俊、罗纶、邓孝可、颜楷、张澜等往总督府议事,将毫无防范之心的这些人抓捕。
读音:zī
[zī]
(1)(动)跟别人商量:~询|~议。
(2)(名)咨文。
读音:yì
[yì]
(1)(名)意见;言论:提~|建~|异~。
(2)(动)商议;讨论:~价|~决|~事|~席|~院|~定书。
读音:jú
[]
(1)(名)棋盘:棋~。
(2)(量)下棋或其他比赛一次叫一局:下了一~棋|打了个平~。
(3)(名)形势;情况;处境:结~|战~|顾全大~|当~者迷。
(4)(名)人的器量:~量|器~|~度。
(5)(名)旧时称某些聚会:饭~|赌~。
(6)(名)圈套:骗~。
(7)(动)拘束:~促|~限。
(8)(名)部分:~部。
(9)(名)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一般比部小;比处大):教育~|商业~。
(10)(名)办理某些业务的机构:邮~|电话~。
(11)(名)某些商店的名称:书~|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