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市
【拼音】:cán shì
【注音】:ㄘㄢˊㄕˋ
【结构】:蚕(上下结构)市(上下结构)
【繁体】:蠶市
词语解释1.亦作'蚕市'。2.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
基础解释亦作/'蚕市/',亦作/'蚕市/'。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
引证解释⒈亦作“蚕市”。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蚕市》、宋黄休复《茅亭客话·鬻龙骨》。引唐司空图《漫题》诗之二:“蜗庐经岁客,蚕市异乡人。”前蜀韦庄《怨王孙》词:“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宋邵雍《依韵寄成都李希淳屯田》诗:“花时难得会,蚕市易成欢。”宋陆游《开岁》诗:“相寻蚕市人何在,烂醉蟆津事亦非。”清褚人穫《坚瓠续集·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
网络解释蚕市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九记述说,蜀中有蚕市,父老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之时,民无定居,跟随蚕丛迁徙,所在即招致为市,进行交易,暂时居处。后来的“蚕市”,即为这种风俗的遗迹。每年正月至三月,成都州城和属县,循环开设蚕市十五处。这大约是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习俗。
综合释义亦作“蚕市”。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唐司空图《漫题》诗之二:“蜗庐经岁客,蚕市异乡人。”前蜀韦庄《怨王孙》词:“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宋邵雍《依韵寄成都李希淳屯田》诗:“花时难得会,蚕市易成欢。”宋陆游《开岁》诗:“相寻蚕市人何在,烂醉蟆津事亦非。”清褚人穫《坚瓠续集·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蚕市》、宋黄休复《茅亭客话·鬻龙骨》。蚕市[cánshì]
汉语大词典亦作“蚕市”。蜀地旧俗,每年春时,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有蚕市,买卖蚕具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并供人游乐。唐司空图《漫题》诗之二:“蜗庐经岁客,蚕市异乡人。”前蜀韦庄《怨王孙》词:“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宋邵雍《依韵寄成都李希淳屯田》诗:“花时难得会,蚕市易成欢。”宋陆游《开岁》诗:“相寻蚕市人何在,烂醉蟆津事亦非。”清褚人穫《坚瓠续集·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蚕市》、宋黄休复《茅亭客话·鬻龙骨》。
1.十里江淮,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读音:cán
[cán]
(名)家蚕、柞蚕等的统称;家蚕吃桑叶;柞蚕吃柞树的叶子。蚕丝是纺织绸缎的重要原料。
读音:shì
[shì]
(1)(名)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市场:米~|夜~。
(2)(名)买卖货物:~惠。
(3)(名)城市:~民|都~。
(4)(名)行政区划单位;分直辖市和市。
(5)(名)属于市制的(度量衡单位):~尺|~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