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违
【拼音】:yī wéi
【注音】:一ㄨㄟˊ
【结构】:依(左右结构)违(半包围结构)
【简体】:依违
【繁体】:依違
词语解释迟疑。谓模棱两可。形容乐声抑扬动听。依顺;依仗。依违[yīwéi]⒈迟疑。谓模棱两可。形容乐声抑扬动听。依顺;依仗。
基础解释指依顺;依仗;形容音乐声抑扬动听。
引证解释⒈迟疑。引汉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⒉谓模棱两可。引《公羊传·襄公二年》“齐姜与繆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汉何休注:“齐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繆姜者,成公夫人也。传家依违者,襄公服繆姜丧未踰年,亲自伐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⒊依顺;依仗。引《宋书·郑鲜之传》:“﹝高祖﹞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於前,同异於后也。”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⒋形容乐声抑扬动听。引《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刘良注:“依违,乍合乍离也。”
网络解释依违依违,指依顺;依仗;形容音乐声抑扬动听。见《文选·曹植》:“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综合释义迟疑。汉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谓模棱两可。《公羊传·襄公二年》“齐姜与繆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汉何休注:“齐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繆姜者,成公夫人也。传家依违者,襄公服繆姜丧未踰年,亲自伐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依顺;依仗。《宋书·郑鲜之传》:“﹝高祖﹞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於前,同异於后也。”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形容乐声抑扬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刘良注:“依违,乍合乍离也。”
汉语大词典(1).迟疑。汉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2).谓模棱两可。《公羊传·襄公二年》“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汉何休注:“齐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缪姜者,成公夫人也。传家依违者,襄公服缪姜丧未踰年,亲自伐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3).依顺;依仗。《宋书·郑鲜之传》:“﹝高祖﹞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于前,同异于后也。”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4).形容乐声抑扬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刘良注:“依违,乍合乍离也。”
国语辞典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也作「猗违」。依违[yīwéi]⒈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南朝梁·刘勰也作「猗违」。引《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⒉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引《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辞典修订版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也作「猗违」。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其他解释1.言不专注也。《楚辞·屈原·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注:「言我思念故国,心中依违不能远去。」;《汉书·律历志上》:「依违吕惟,未能修明。」注:「师古曰:『依违不决之意也。』。」;《汉书·刘歆传》:「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师古注:「依违,言不专注也。」;《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谁敢依违,而不自尽。」;《后汉书·田畴传》:「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步夫人传》:「权依违者十余年。」;《晋书·慕容皝载纪》:「谷永张禹,依违不对,故容身苟免,取讥于世。」;《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昭明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虽深照其情,犹依违谦让。」济注:「依违谓不是非也。」;汉、王充《论衡·问孔》:「孔子之言,解情而无依违之意。」
其他释义①顺从和违背,指犹豫不决:遇事依违两可。②依仗: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
1.回民中岂绝无稍知极思自拔来归者,然久处贼巢,既苦头目之侵凌迫胁,甫离巢穴,又畏汉民之报复寻仇,当生死莫卜之时,靡不依违其间,以求苟免,此解散之难也。
2.佯与日本周旋,而阴事排斥……或政府依违其间,而嗾使民间反对,或其权利已许日本,而翻授之他国。
3.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应当态度鲜明,不要依违两可。
4.王溥是赞成的,其余多是附和冯令公,还有不少依违两可。
5.龙学家阐述除恶务尽的道理,莎白娜提倡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伊恩则依违两可,沙修斯也终于看清自己不是什么狠心的人,但惩罚绝对是必要的。
6.你依违两可,一边尚在故做姿态讨好太子,一边却换他令旗,岂不也置他于不义之中,让他失信于天下群雄间!
7.在原则问题上要表明你的态度,不要依违两可。
8.一纸文书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取决于我们对城市建设理念的刷新,更取决于我们对法律的凛遵,“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9.韦坚之狱,王鉷等方文致,而慎矜依违不甚力,鉷恨之,虽林甫亦不悦。
10.杨光远围广晋,处让数以军事衔命往来,光远奏请多逾分,帝常依违,维翰独以法裁折之。
读音:yī
[yī]
1. 靠,仗赖:依靠。依傍(a.依靠;b.摹仿,多指艺术、学问)。依恋。依偎。依存。依附。归依。
2. 按照:依照。依旧。依据。依次。
3. 顺从,答应:依从。依顺。依允。
4. 亲密的样子:“有依其士”。
读音:wéi
[wéi]
(1)(动)不遵照;不依从:~背|阳奉阴~。
(2)(动)离别: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