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之会
【拼音】:yī shāng zhī huì
【注音】:一ㄕㄤㄓㄏㄨㄟˋ
【词性】:成语。
【简体】:衣裳之会
【繁体】:衣裳之會
词语解释1.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衣裳之会[yīshāngzhīhuì]⒈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
基础解释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
引证解释⒈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相对“兵车之会”而言。引《穀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甞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烱书》:“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楚成王举目观览,牘中叙合诸侯修会盟之意,效齐桓公衣裳之会,不以兵车。”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狐裘黄衣以裼之》:“若韦弁属兵事,孔子仕鲁,未尝与邻国交战,夹谷乃衣裳之会,何韦弁之有哉!”
国语辞典衣裳之会[yīchángzhīhuì]⒈和平的会议,相对于兵车之会而言。也作「衣冠之会」。引《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君奉王命,以临诸侯,安用兵车?请为衣裳之会。」成语解释衣裳之会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和平的会议,相对于兵车之会而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君奉王命,以临诸侯,安用兵车?请为衣裳之会。或作衣冠之会。
国语词典和平的会议,相对于兵车之会而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君奉王命,以临诸侯,安用兵车?请为衣裳之会。」也作「衣冠之会」。
出处《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其他释义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1.他这人一贯衣裳之会,我才不信他的鬼话。
读音:yī,yì
[yī]
[ yī ]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
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
[ yì ]1.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穿布衣。解衣衣我。
读音:cháng,shang
[shāng]
[ cháng ]1. 〔裳裳〕光明。
2. 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 shang ]1. 〔衣裳〕衣服。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huì,kuài
[huì]
[ huì ]1. 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审。会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会议。开会。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会。省会。
4. 彼此见面:会面。会见。
5. 付钱:会账。会钞。
6. 理解,领悟,懂:会心,体会。
7. 能,善于:会游泳。会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会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
10. 恰好,正好:会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会儿。
[ kuài ]1. 总计:会计(①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②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