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
【拼音】:nà jiàn
【注音】:ㄋㄚˋㄐ一ㄢˋ
【结构】:纳(左右结构)谏(左右结构)
【简体】:纳谏
【繁体】:納諫
词语解释(书)(动)接受规劝:自古~昌,拒谏亡。纳谏[nàjiàn]⒈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⒉向君主进谏。
引证解释⒈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引《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唐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锦县生员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⒉向君主进谏。引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吉遂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网络解释纳谏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丹·钱帕著《纳谏》,为领导和董事会提供建议:CEO的更替、持续有效的经营改进和文化变革,以及企业高层如何执行新的战略。
综合释义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唐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锦县生员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向君主进谏。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吉遂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汉语大词典(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唐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谏如响,任贤勿疑。”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谏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谏如流。”《清史稿·高宗纪》:“锦县生员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谏施德,忤旨,论斩。”(2).向君主进谏。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吉遂又数纳谏,王不能用,遂至于废。”
国语辞典接受规劝、谏言。纳谏[nàjiàn]⒈接受规劝、谏言。引《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北史·卷二三·于栗䃅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辞典修订版接受规劝、谏言。《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北史.卷二三.于栗磾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其他释义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2.向君主进谏。
反义词 陈策
1.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
2.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佚;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
3.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更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4.虚心纳谏与善于进言是谏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历朝历代、朝野上下都对之讨论得极为热烈。
5.结合考情准确估分,头脑清醒切勿迟钝;院校考量多方纳谏,结合自身考虑全面;兴趣擅长综合考虑,专业选择加倍慎重!待到九月金榜题名,祝君成功前程似锦!
6.“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末节耳”。
7.陛下能纳谏如流,实在是我大秦的福气!
8.虽然朕自以为自己一向很是大度,纳谏如流,但有时的确也会很专断,放纵自己的性子。
9.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10.作为皇帝,李嗣源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纳谏。
读音:nà
[nà]
(1)(动)收进来;放进来:出~|闭门不~。
(2)(动)接受:~降|采~。
(3)(动)享受:~凉。
(4)(动)放进去:~入正轨。
(5)(动)交付(捐税、公粮等):~税|交~公粮。
(6)(动)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鞋底。
读音:jiàn
[jiàn]
(动)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从~如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