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
【拼音】:hé zi pào
【注音】:ㄏㄜˊㄗˇㄆㄠˊ
【结构】:盒(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炮(左右结构)
【简体】:盒子炮
【繁体】:盒子炮
词语解释方言。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即将此盒安置枪后为托柄,故名。也叫盒子枪。盒子炮[hézipào]⒈方言。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即将此盒安置枪后为托柄,故名。也叫盒子枪。
引证解释⒈方言。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即将此盒安置枪后为托柄,故名。也叫盒子枪。引鲁迅《野草·这样的战士》:“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徐迟《狂欢之夜》:“有的拿着棍棒,有的似乎还提着盒子炮。”
综合释义方言。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即将此盒安置枪后为托柄,故名。也叫盒子枪。鲁迅《野草·这样的战士》:“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徐迟《狂欢之夜》:“有的拿着棍棒,有的似乎还提着盒子炮。”
国语辞典武器名。外有木盒的一种手枪,射击时,将此盒移置枪后,做为托柄,故称为「盒子炮」。盒子炮[hézipào]⒈武器名。外有木盒的一种手枪,射击时,将此盒移置枪后,做为托柄,故称为「盒子炮」。
辞典修订版武器名。外有木盒的一种手枪,射击时,将此盒移置枪后,做为托柄,故称为「盒子炮」。简称为「盒子」。也称为「驳枪」、「盒子枪」。
其他释义1.方言。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即将此盒安置枪后为托柄,故名。也叫盒子枪。
1.这是原装进口德制毛瑟枪,咱们俗称盒子炮、镜面匣子、盒子枪,官称驳壳枪。
2.抓石本那次,两把盒子炮顶在他的后脑勺上;在梅河口,他被身中六枪、被扔进了鬼子的狼狗圈;还有一次,几个伪满警察用七根扁担打他,打折了了八根。
3.叫盒子炮因其枪套是一个木制的盒子,所以在中国称为“盒子炮”或“匣子枪”。
4.由配值星带的军官列队,以盒子炮行肩枪礼的女兵。
5.老根儿叔,有盒子炮么?撸子也成啊!
6.若干年后这双芊指如玉的手拿起了镜面盒子炮,不知她又如何面对身份早已判若云泥的孝良哥哥。
7.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
8.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馀,也制造一些军械。
9.不过,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10.他们各个身穿短衣,腰里别着盒子炮,而且一个个对着李默涵三人怒目而视,好像李默涵欠了他们钱不还似的。(www.chazidian.com/zj-14769/造句网)
读音:hé
[hé]
(名)(~儿;~子)盛东西的器物;一般比较小;用纸糊成或用木板、金属等制成;大多有盖:饭~儿|铅笔~儿|火柴~儿。
读音:zǐ
[zi]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读音:páo,bāo,pào
[pào]
[ páo ]1. 烧:炮炙。炮烙(luò)。炮制。
[ bāo ]1.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炮干。
2. 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炮羊肉。
[ pào ]1. 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炮兵。炮弹。
2. 爆竹:鞭炮。花炮。
3.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