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有线
【拼音】:wú sī yǒu xiàn
【注音】:ㄨˊㄙ一ㄡˇㄒ一ㄢˋ
【词性】:成语。
【简体】:无丝有线
【繁体】:無絲有線
词语解释谓虽无私情,仍有嫌疑。丝为'私'的谐音,线指线索。
基础解释谓虽无私情,仍有嫌疑。丝为/'私/'的谐音,线指线索。
引证解释⒈谓虽无私情,仍有嫌疑。丝为“私”的谐音,线指线索。引《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你我是个孤男寡女,往来行走,必惹外人谈议,总然彼此清白,谁人肯信?可不是无丝有线?”
综合释义丝:通私,私情;线:线索。指虽没有私情,仍有嫌疑。无丝有线[wúsīyǒuxiàn]丝是私、线是嫌的双关语,即无私有嫌。指没有私情,也有嫌疑。《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太守相公深知信之被诬,命郭某前来劝谕。信之若藏身不出,便是无丝有线了。」《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更有一件,你我是个孤男寡女,往来行走,必惹外人谈议,总然彼此清白,谁人肯信?可不是无丝有线?」
汉语大词典谓虽无私情,仍有嫌疑。丝为“私”的谐音,线指线索。《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你我是个孤男寡女,往来行走,必惹外人谈议,总然彼此清白,谁人肯信?可不是无丝有线?”
国语辞典丝是私、线是嫌的双关语,即无私有嫌。指没有私情,也有嫌疑。
辞典修订版丝是私、线是嫌的双关语,即无私有嫌。指没有私情,也有嫌疑。《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太守相公深知信之被诬,命郭某前来劝谕。信之若藏身不出,便是无丝有线了。」《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更有一件,你我是个孤男寡女,往来行走,必惹外人谈议,总然彼此清白,谁人肯信?可不是无丝有线?」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丝是私、线是嫌的双关语,即无私有嫌。指没有私情,也有嫌疑。喻世明言˙卷三十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太守相公深知信之被诬,命郭某前来劝谕。信之若藏身不出,便是无丝有线了。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蔡瑞虹忍辱报仇:更有一件,你我是个孤男寡女,往来行走,必惹外人谈议,总然彼此清白,谁人肯信?可不是无丝有线?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其他释义丝:通私,私情;线:线索。指虽没有私情,仍有嫌疑。
近义词 无私有弊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sī
[sī]
(1)(名)蚕丝。
(2)(名)像丝的物品。
(3)(名)万分之一。
读音:yǒu,yòu
[yǒu]
[ yǒ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 yòu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读音:xiàn
[xiàn]
(1)(名)(~儿)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一根~|毛~|电~|~头|~绳。
(2)(名)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平行~|交叉~。
(3)(名)细长像线的东西:~香。
(4)(名)交通路线:航~|运输~|京九~|沿~各站。
(5)(名)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上纲上~。
(6)(名)边缘交界的地方:前~|火~|防~|海岸~|国境~。
(7)(名)比喻所接近的某种边际:生命~|死亡~|贫困~。
(8)(名)线索:眼~。
(9)(量)用于抽象事物;数词限于“一”;表示极少:一~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