醓醢
【拼音】:tǎn hǎi
【注音】:ㄊㄢˇㄏㄞˇ
【结构】:醓(左右结构)醢(左右结构)
【简体】:醓醢
【繁体】:醓醢
词语解释带汁的肉酱。醓醢[tǎnhǎi]⒈带汁的肉酱。
引证解释⒈带汁的肉酱。引《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毛传:“以肉曰醓醢。”孔颖达疏:“盖用肉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为名。”《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郑玄注:“醓,肉汁也。”《金史·礼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
网络解释醓醢醓醢,读tǎnhǎi,是汉语词汇,出自《诗·大雅·行苇》,解释为带汁的肉酱。
综合释义带汁的肉酱。《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毛传:“以肉曰醓醢。”孔颖达疏:“盖用肉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为名。”《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郑玄注:“醓,肉汁也。”《金史·礼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醓醢[tǎnhǎi]有汁的肉酱。《诗经.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
网友释义醓醢,读tǎnhǎi,是汉语词汇,出自《诗·大雅·行苇》,解释为带汁的肉酱。
汉语大词典带汁的肉酱。《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毛传:“以肉曰醓醢。”孔颖达疏:“盖用肉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为名。”《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郑玄注:“醓,肉汁也。”《金史·礼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
国语辞典有汁的肉酱。醓醢[tǎnhǎi]⒈有汁的肉酱。引《诗经·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德语gehacktesPökelfleisch(Ess)
辞典修订版有汁的肉酱。《诗经.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
其他释义1.带汁的肉酱。
读音:tǎn
[tǎn]
肉酱:“~醢以荐。”
读音:hǎi
[hǎi]
1.古代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2.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