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断
【拼音】:dìng duàn
【注音】:ㄉ一ㄥˋㄉㄨㄢˋ
【结构】:定(上下结构)断(左右结构)
【简体】:定断
【繁体】:定斷
词语解释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定断[dìngduàn]⒈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
引证解释⒈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引宋周密《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其自供罪状已明,合从姦罪定断。”《金史·宣宗纪》:“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餘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网络解释定断定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ìngduàn,是指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
综合释义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宋周密《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其自供罪状已明,合从姦罪定断。”《金史·宣宗纪》:“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餘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定案、决断。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二零.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断。」《金史.卷一五.宣宗本纪中》:「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余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网友释义定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ìngduàn,是指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
汉语大词典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宋周密《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其自供罪状已明,合从奸罪定断。”《金史·宣宗纪》:“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馀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国语辞典定案、决断。定断[dìngduàn]⒈定案、决断。引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二〇·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断。」《金史·卷一五·宣宗本纪中》:「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余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辞典修订版定案、决断。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二零.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断。」《金史.卷一五.宣宗本纪中》:「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余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其他释义1.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
1.爱恨的面目虽然有所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一个爱情激烈的人通常仇恨也很激烈。仇恨的仙人掌通常是开在爱的沙漠;博爱的莲花却是从仇恨的污泥中穿越。人不必一定断除爱恨,但人要努力地使爱澄澈如清晨的的水面,使恨明朗如午后的微风。
2.纤维的断裂强度与杨氏模量主要由拉伸倍率决定,断裂伸长率则由拉伸倍率和拉伸温度决定。
3.以典型实例介绍了套管断裂工程事故处理步骤:利用井下电视确定断管位置,制作导正器,然后下入次一级套管并用水泥封固。
4.松散沉积物中的断层常常未留下明显的宏观形迹,单靠肉眼观测往往难以确定断层是否存在,即使判断出有断层亦常难以确定其活动性质和活动方式。
5.文章长短由内容决定,断鹤续凫是不可取的。
6.经对断口的宏观分析、起重臂的力学计算,以及对起重臂的工作受力状态和安全性的讨论,最后判定断裂是由于主臂构造缺陷和疲劳所致。
7.凡是下级法官和长老无法定断的事情,都由他们定断。
8.所有患者无脊髓损伤、舌下神经麻痹或内固定断裂。
9.科研人员说,康定地处鲜水河地震带,北西段由炉霍断裂、道孚断裂和乾宁断裂连接而成,南东段由康定断裂和磨西断裂连接而成,是地震多发区域。
10.但是前一个时期和后期的差异,我们都不会把它怪责在当时定断的那个人的脑袋,而是说现在比那时更好。
读音:dìng
[dìng]
(1)(形)平静、稳定
(2)(动)决定;使确定:~计划。
(3)(动)约定:~单。
(4)(形)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下来。
(5)(形)规定的:~规。
(6)(副)必定;一定:~去。
读音:duàn
[duàn]
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割~。绳子~了。
2.断绝;隔绝:~水。~电。~奶。~了关系。音讯~了。
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过。
4.拦截:把对方的球~了下来。
5.戒除(烟酒):~烟。~酒。
6.姓。
7.判断;决定:~语。诊~。独~专行。这个案子~得公道。
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无此理。~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