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
【拼音】:xiǎo cí
【注音】:ㄒ一ㄠˇㄘˊ
【结构】:小(独体结构)词(左右结构)
【繁体】:小詞
词语解释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小词[xiǎocí]⒈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
引证解释⒈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引前蜀牛峤《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靨,低声唱小词。”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秀关西与黄山谷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清侯方域《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⒉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引《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廝守;怕则怕,人来破鬭。’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明张岱《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
网络解释小词小词,宋词的分类之一,即后世所称的令、引、近。词是一种配合曲调传唱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晚唐五代之时,大盛于宋代,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倚声填词”是词的最大特征。
综合释义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前蜀牛峤《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靨,低声唱小词。”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秀关西与黄山谷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清侯方域《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廝守;怕则怕,人来破鬭。’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明张岱《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小词[xiǎocí]
汉语大词典(1).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前蜀牛峤《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秀关西与黄山谷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清侯方域《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2).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厮守;怕则怕,人来破斗。’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明张岱《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
其他释义1.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2.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
1.我很清楚,人家已经“榨过桔子”了;现在必须设法保住“桔子皮”。为了自警,我准备编一本适用于国王小词典。
2.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3.按照拼合后的音节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字,编制完成单、双音节小词表。
4.我很清楚,人家已经“榨过桔子”了;现在必须设法保住“桔子皮”。为了自警,我准备编一本适用于国王小词典。伏尔泰
5.那部袖珍小词典经增订成为大型词典。
6.英语感叹词是英语中的一个小词类,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7.形容词和副词绝对是“具有细微色彩差别的词语”,是些可以调谐我们思维的小词。
8.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9.而这些短语大部分有小词构成。
1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以豪放衬婉约,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读音:xiǎo
[xiǎo]
(1)(形)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河|地方~|~路。
(2)(副)短时间地:~住|~坐。
(3)(副)稍微:~有才华|牛刀~试。
(4)(形)略微少于;将近:干了~半辈子。
(5)(形)排行最末的:~儿子。
(6)(名)年纪小的人:一家大~|上有老;下有~。
(7)(名)指妾:讨~。
(8)(代)谦辞;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女|~店。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