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祸
【拼音】:bì huò
【注音】:ㄅ一ˋㄏㄨㄛˋ
【结构】:避(半包围结构)祸(左右结构)
【简体】:避祸
【繁体】:避禍
词语解释犹避害。避祸[bìhuò]⒈犹避害。
引证解释⒈犹避害。引汉焦赣《易林·家人之困》:“避祸迯殃,身全不伤。”《宋书·王景文传》:“有心於避祸,不如无心於任运。”金元好问《临汾李氏任运堂》诗之二:“履危恨无机,避祸欣有策。”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一:“所图既不果,避祸畏事,不能昭雪明德,扬於殿陛,以揭其忠诚,皆不肖无状之罪。”
网络解释避祸引证释义避祸:犹避害。
综合释义犹避害。汉焦赣《易林·家人之困》:“避祸迯殃,身全不伤。”《宋书·王景文传》:“有心於避祸,不如无心於任运。”金元好问《临汾李氏任运堂》诗之二:“履危恨无机,避祸欣有策。”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一:“所图既不果,避祸畏事,不能昭雪明德,扬於殿陛,以揭其忠诚,皆不肖无状之罪。”躲避灾害。《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
汉语大词典犹避害。汉焦赣《易林·家人之困》:“避祸逃殃,身全不伤。”《宋书·王景文传》:“有心于避祸,不如无心于任运。”金元好问《临汾李氏任运堂》诗之二:“履危恨无机,避祸欣有策。”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一:“所图既不果,避祸畏事,不能昭雪明德,扬于殿陛,以揭其忠诚,皆不肖无状之罪。”
国语辞典躲避灾害。避祸[bìhuò]⒈躲避灾害。引《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近逃难
辞典修订版躲避灾害。《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
其他释义1.犹避害。
近义词 逃难
1.钦使至寿春,时公爱女避祸寿春,观欲将其交付钦使监押,玉锦闻之震怒,不顾身重,抱女出城去,义烈堪敬,钦使遣兵追之,死伤殆尽,两女亦无所踪。
2.宋高宗避祸南渡,于杭州建立了苟安江南的小朝廷,却仍旧采取对外背躬屈膝求和,对内加紧剥削镇压的方针,始终执行着“甘弱而幸安”。
3.迎端午,共欢度,抛除烦恼留不住;喝雄黄,戴香包,驱邪避祸去五毒;赛龙舟,打龙鼓,事业顺利竞相度;吃粽子,送祝福,愿你美满又富足;端午快乐!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这些出自各位母亲手中的布老虎,是为了保佑孩子们趋吉避祸。
5.无家可归投奔到大伯下邳王刘宜家里避祸养伤。
6.秦阳抢步上前捡起,见上面用娟秀的赵体毛笔字匆匆写着久候哥哥不果,与星儿彻夜找寻,未见踪影,甚念,忽闻匪将至,举村避祸,沿官道而走,盼速来会合。
7.唐玄宗避祸成都,见到佛教徒于闹市中施粥救济难民,深受感动,便下令修建大慈寺,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8.所以修丹道首先要学会健身,学会祛病延年,其次要学会保身,学会历劫避祸。
9.辞去漆园吏的庄周刚回到家中,官府衙役便追至门前,庄周情急之下,只得以“假死”避祸。
10.自云霄到来后,那道观立时兴盛起来,求福避祸、问吉求安、向道修行尽皆有之,可谓香火不绝。
读音:bì
[bì]
(1)(动)躲开;避免:~难|~暑。
(2)(动)防止:~雷针。
读音:huò
[huò]
(1)(名)祸患;祸事灾难
(2)(动)损害:~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