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夷
【拼音】:chuàng yí
【注音】:ㄔㄨㄤˋ一ˊ
【结构】:创(左右结构)夷(独体结构)
【简体】:创夷
【繁体】:創夷
词语解释亦作'创夷'。创伤。指受伤之人。指战祸造成的破坏。
基础解释见/'创痍/'。
引证解释⒈见“创痍”。
网络解释创夷【结构】合成词
综合释义见“创痍”。创夷[chuàngyí]创伤、伤痕。《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普传》:「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二首之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也作「疮痍」。比喻灾害或战乱后民生凋敝的情形。《新唐书.卷一一零.诸夷蕃将传.冯盎传》:「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雠敌。」也作「疮痍」。
网友释义【结构】合成词即疮痍。⑴创伤。⑵比喻人民遭受的战祸、疾苦。⑶指受伤之人。
汉语大词典见“创痍”。《汉语大词典》:创痍(创痍) 拼音:chuāngyí亦作“创夷”。(1).创伤。《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高帝蒙霜露,沬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三国志·吴志·程普传》:“攻城野战,身被创夷。”(2).指受伤之人。《后汉书·袁谭传》:“放兵钞突,屠城杀吏,冤魂痛于幽冥,创痍被于草棘。”(3).指战祸造成的破坏。《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新唐书·冯盎传》:“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馀,疫疠方作。”王闿运《胡公祠碑》:“创夷在侧,兵革不息。”
国语辞典创伤、伤痕。《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普传》:「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二首之二:「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也作「疮痍」。
辞典修订版创伤、伤痕。《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普传》:「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二首之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也作「疮痍」。比喻灾害或战乱后民生凋敝的情形。《新唐书.卷一一零.诸夷蕃将传.冯盎传》:「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雠敌。」也作「疮痍」。
其他解释伤痍也,本作创痍。《三国志·吴书·程普传》:「攻城野战,身被创夷。」;《三国志·吴书·华核传》:「今之存者,乃创夷之遗衆,哀苦之余民耳。」;《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每斩将寨旗,身被创夷。」;《昭明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各被创夷,人为雠敌。」
其他释义1.见'创痍'。
读音:chuàng,chuāng
[chuàng]
[ chuàng ]1. 开始,开始做:创造。创制。首创。开创。创立。创演。创议。
[ chuāng ]1. 伤:创伤。创口。创巨痛深(喻遭受重大的损失)。
读音:yí
[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