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垣
【拼音】:yè yuán
【注音】:一ㄝˋㄩㄢˊ
【结构】:掖(左右结构)垣(左右结构)
【简体】:掖垣
【繁体】:掖垣
词语解释1.宫殿的围墙。2.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掖垣[yèyuán]⒈皇宫的旁垣。⒉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
引证解释⒈皇宫的旁垣。引唐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仇兆鳌注:“掖垣,禁墙也。”宋王安石《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漠漠秋阴护掖垣,青云祗在两楹间。”⒉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引《新唐书·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子誥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梁丞相叔子,乾道初,任掖垣兼讲席。”清王焜《虎丘三姜先生祠》诗:“掖垣抗疏触天威,拜杖淋漓血染衣。”
网络解释掖垣掖垣,汉语词语,
释义1、指皇宫的旁垣。2、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
综合释义皇宫的旁垣。唐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仇兆鳌注:“掖垣,禁墙也。”宋王安石《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漠漠秋阴护掖垣,青云祗在两楹间。”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新唐书·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子誥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梁丞相叔子,乾道初,任掖垣兼讲席。”清王焜《虎丘三姜先生祠》诗:“掖垣抗疏触天威,拜杖淋漓血染衣。”
汉语大词典(1).皇宫的旁垣。唐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仇兆鳌注:“掖垣,禁墙也。”宋王安石《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漠漠秋阴护掖垣,青云祗在两楹间。”(2).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新唐书·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梁丞相叔子,乾道初,任掖垣兼讲席。”清王焜《虎丘三姜先生祠》诗:“掖垣抗疏触天威,拜杖淋漓血染衣。”
国语辞典宫殿的围墙。掖垣[yèyuán]⒈宫殿的围墙。引《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⒉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引《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下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唐·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英语sidewallsofapalace
辞典修订版宫殿的围墙。《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下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唐.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也称为「掖省」。
其他释义1.皇宫的旁垣。2.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后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
1.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读音:yè,yē
[yè]
[ yè ]1.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扶掖。
2. 扶持别人:掖护。奖掖。
3. 古同“腋”,旁边。
[ yē ]1. 把东西塞在衣袋或夹缝里:腰里掖着手榴弹。
读音:yuán
[yuán]
(1)(名)〈书〉墙:城~|短~。
(2)(名)〈书〉城:省~(省城)。
(3)(名)〈书〉(Yuán)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