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旷人稀
【拼音】:dì kuàng rén xī
【注音】:ㄉ一ˋㄎㄨㄤˋㄖㄣˊㄒ一
【词性】:成语。
【繁体】:地曠人稀
词语解释地旷人稀dìkuàngrénxī。(1)地方大,人口少。形容荒凉。
基础解释见/'地广人稀/',土地广阔,人烟稀少。也作“地旷人稀”。
引证解释⒈见“地广人稀”。
综合释义地方大,人烟少。离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汉语大词典见“地广人稀”。《汉语大词典》:地广人稀(地广人稀) 拼音:dìguǎngrénxī亦作“地广人希”。亦作“地旷人稀”。谓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水浒传》第八三回:“吴用道‘若是分兵前去,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二七》:“五丈原之屯,秦、陇、阶、文之间,地广人稀。”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那地方是地旷人稀,实在很便于施展。”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其他释义地方大,人烟少。
1.因为西北边郡地旷人稀,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开垦,而且人口又少,赋敛征收有限,再加上又征调了不少内郡的戍卒戍边。
2.安西郡国其实倒不似安平城这般狭小,只是因为僻处大陆西北一隅,地旷人稀。
3.流民向山区聚集,归因于山区地旷人稀、统治力量薄弱,即所谓地土可耕、柴草甚便,既不纳粮、又不当差。
4.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
5.那里地旷人稀,丘陵遍野,冲洼四通八达。
6.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
7.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www.chazidian.com/zj-112431/查字典造句网】
8.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
9.那里地旷人稀,丘陵遍野,冲洼四通八达。[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10.离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地旷人稀,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读音:dì,de
[dì]
[ dì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 de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读音:kuàng
[kuàng]
(1)(形)空而宽阔:~野|地~人稀。
(2)(形)心境开阔:~达|心~神怡。
(3)(动)耽误;荒废:~课|~工|~日废时。
(4)(形)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了|螺丝~了|这双鞋我穿着太~了。
(5)(Kuànɡ)姓。
读音:rén
[rén]
(1)(名)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2)(名)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3)(名)指成年人:长大成~。
(4)(名)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5)(名)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6)(名)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7)(名)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
(8)(名)指人手、人材:我们这里正缺~。
读音:xī
[xī]
(1)(形)稀疏。
(2)(形)事物出现得少。
(3)(形)含水多;薄:~释|~少。
(4)(形)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