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台通进司
【拼音】:yín tái
词语解释⒈ 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台通进司”。银台通进司[yíntáitōngjìnsī]⒈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台通进司”。
引证解释⒈ 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臺通进司”。参见“银臺司”。引:明许浩《两湖麈谈录》:“通政司则银臺通进司也。”⒈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臺通进司”。参见“银臺司”。引明许浩《两湖麈谈录》:“通政司则银臺通进司也。”
网友释义银台通进司是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
汉语大词典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台通进司”。明许浩《两湖麈谈录》:“通政司则银台通进司也。”参见“银台司”。
其他释义1.明清的通政司﹐职任和宋的银台司相当﹐故亦称通政司为银台﹐或合称为'银台通进司'。
读音:yín
[yín]
(1)(名)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或白银。
(2)(名)跟货币有关的:~钱|~行|~根|~票。
(3)(名)像银子的颜色:~白|~耳|~狐。
读音:tái,tāi
[tái]
[ tá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2.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3.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4. 量词:一台戏。
5.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6. 姓。
7. 桌子、案子:写字台。
8.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 tāi ]1.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读音:tōng,tòng
[]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jìn
[]
(1)(动)向前移动(跟‘退’相对):推~|跃~|~军|~一步|更~一层。
(2)(动)从外面到里面(跟‘出’相对):~入|~门|~屋来|~工厂当学徒。
(3)(动)收入:~款|~货。
(4)(动)呈上:~奉|~香。
(5)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走~会场|把衣服放~箱子里去。
(6)(量)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读音:sī
[]
(1)主管。
(2)(动)主持、操作。
(3)(名)一级机关内一部门。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