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役收庸
【拼音】:miǎn yì shōu yōng
网友释义免役收庸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以钱物代役的制度。汉代的更赋是代役金制度的开端。北周时,政府征收“丁庸”。《周书·裴侠传》:“肥鲜不食,丁庸不取。”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规定丁男50岁免役收庸,允许交布帛以代替力役。至唐代,“有身则有庸”。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规定:“凡丁,岁役2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3尺。庸是不服役者的一种折纳。
读音:miǎn
[miǎn]
读音:yì
[yì]
(1)(名)需要出劳力的事:劳~|徭~。
(2)(名)兵役:服~|现~|退~|预备~。
(3)(动)驱使:奴~。
(4)(名)旧时指供使唤的人:仆~|衙~。
(5)(名)战争;战役。
读音:shōu
[shōu]
(1)(动)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拾|~集。
(2)(名)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复。
(3)(动)获得(经济利益):~入|~益。
(4)(动)收获;收割:~成|秋~。
(5)(动)接;接受;容纳
(6)(动)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不住了。
(7)(动)逮捕;拘禁:~监。
(8)(动)结束;停止(工作):~工|~场。
读音:yōng
[yōng]
(1)(形)平凡;不高明:~才|~医|~凡|附~|昏~|平~。
(2)(形)(动)用(用于否定式):无~细述|无~讳言|无~赘述。
(3)(形)(助)疑问词;表示反问;岂:~有济乎|~可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