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曶
【拼音】:zhì hū
【注音】:ㄓˋㄏㄨ
【结构】:治(左右结构)曶(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治理与忽怠。
基础解释见/'治忽/',治理与忽怠。
引证解释⒈见“治忽”。
网络解释治曶治曶,zhìhū,ㄓㄧˋㄏㄨ,亦作“治忽”。治理与忽怠。
汉语大词典见“治忽”。《汉语大词典》:治忽 拼音:zhìhū亦作“治曶”。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
其他释义1.见'治忽'。
读音:zhì
[zhì]
(1)(动)治理
(2)(形)指安定或太平:~世。
(3)(名)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所|府~。
(4)(动)医治:~病。
(5)(动)消灭(害虫):~虫|~蝗。
(6)(动)惩办:~罪。
(7)(动)研究:~学。
(8)姓。
读音:hū,hù
[hū]
[ hū ]1. 古通“忽”(a.迅速:“曶如神。”b.忽略;忽视:“时人皆曶之。”c.极微小的数量单位)。
2. 古同“旸”。
3. 古剑名。
[ hù ]1. 古通“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