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匡
【拼音】:wèi kuāng
【注音】:ㄨㄟˋㄎㄨㄤ
【结构】:畏(上下结构)匡(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1.《论语.子罕》:'子畏于匡。'刑昺疏:'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典。畏,通'围'。
基础解释《论语.子罕》:/'子畏于匡。/'刑昺疏:/'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典。畏,通/'围/'。
引证解释⒈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典。畏,通“围”。引《论语·子罕》:“子畏於匡。”刑昺疏:“子畏於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桂岭,中徙滞餘杭。顾土虽怀赵,知天詎畏匡!”
网络解释畏匡畏匡是汉语词汇,读音wèikuāng,出自《论语·子罕》。
综合释义《论语·子罕》:“子畏於匡。”刑昺疏:“子畏於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典。畏,通“围”。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桂岭,中徙滞餘杭。顾土虽怀赵,知天詎畏匡!”
汉语大词典《论语·子罕》:“子畏于匡。”刑炳疏:“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为困厄之典。畏,通“围”。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感悦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远迁逾桂岭,中徙滞馀杭。顾土虽怀赵,知天讵畏匡!”
读音:wèi
[wèi]
(1)(形)害怕
(2)(动)畏惧。
(3)(动)佩服。
读音:kuāng
[kuāng]
(1)(动)〈书〉纠正:~正|~谬。
(2)(动)〈书〉帮助;救:~助。
(3)(动)〈方〉估计:~计|~算。
(4)(动)料
(5)(动)(多见于早期白话):不~。
(6)(动)(Kuā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