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子
【拼音】:shā zi
【注音】:ㄕㄚㄗˇ
【结构】:痧(半包围结构)子(独体结构)
【简体】:痧子
【繁体】:痧子
词语解释痧子shāzi。(1)麻疹的俗称。痧子[shāzi]⒈麻疹的俗称。英measles;
基础解释麻疹的俗称。
引证解释⒈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⒉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引《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店主人﹞赶紧取了一个青铜钱,一把子麻秸,连刮带打……説:‘不相干儿了;可还靠不住,这痧子还怕回来。要得放心,得用针扎。’”
网络解释痧子科普中国痧子是麻疹的别称,见《麻证新书》,又称痧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芝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病毒主要侵犯肺胃。
综合释义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店主人﹞赶紧取了一个青铜钱,一把子麻秸,连刮带打……説:‘不相干儿了;可还靠不住,这痧子还怕回来。要得放心,得用针扎。’”
国语辞典麻疹的俗称。参见「麻疹」条。痧子[shāzi]⒈麻疹的俗称。参见「麻疹」条。
其他释义1.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2.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
1.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卫生部门监测数字显示,今年全国麻疹暴发疫情明显多于往年,而且时间提前。
2.那孩子本来身体单弱,后来生百日咳和出痧子死了,这样一来,罗登就成了女王的克劳莱的承继人。
3.你大姨那么大岁数了,把她叫出来,万一起了痧子,可就不得了。
4.据市五院专家介绍,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带病毒的飞沫通过喷嚏、咳嗽等途径从呼吸道传播。
5.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6.据医生介绍,麻疹俗称“出痧子”,是种多见于小儿的传染病。
7.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8.当时的桂林时常遭日军的猛烈轰炸,钨锑联运外也因遭炸而搬迁到城外,人们天天躲警报,我的一个哥哥因出痧子跑警报受凉受潮,病情恶化,在战乱中丧命。
9.好女们听了以后,反正肯定是要逆反一把,或早或晚,该学就得去学的———就像出痧子。
10.麻疹俗称“痧子”,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读音:shā
[shā]
(名)中医病名;指霍乱、中暑、肠炎等急性病。
读音:zǐ
[zi]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