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木兰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木兰

木兰

【拼音】:mù lán

【注音】:ㄇㄨˋㄌㄢˊ

【词性】:名词。

【结构】:木(独体结构)兰(上下结构)

【简体】:木兰

【繁体】:木蘭

解释

词语解释木兰mùlán。(1)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里面白色,果实是弯曲的长圆形。花蕾供药用。(2)这种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笔”。木兰[mùlán]⒈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里面白色,果实是弯曲的长圆形。花蕾供药用。英lilymagnolia;⒉这种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笔”英lilymagnoliaflower;

基础解释1.辛夷的别名。2.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

引证解释⒈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引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晋潘岳《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⒉指此种植物的花。引《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⒊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引明无名氏《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木兰。”清松琴《女学生入学歌》:“緹縈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⒋围场名。约当今河北围场县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清康熙、雍正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木兰围场。雍正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咸丰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围场县。引清魏源《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网络解释木兰(植物学用语)木兰(拉丁学名:MagnolialilifloraDesr),是木兰目木兰科木兰属下的植物,为落叶乔木,木兰原产中国中部山地混交林内和山地林中,海拔700-18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主要在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安徽栽种。

综合释义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晋潘岳《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明无名氏《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木兰。”清松琴《女学生入学歌》:“緹縈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围场名。约当今河北围场县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清康熙、雍正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木兰围场。雍正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咸丰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围场县。清魏源《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汉语大词典(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晋潘岳《西征赋》:“门磁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疏,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明无名氏《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鸾星黯,致今朝相逢木兰。”清松琴《女学生入学歌》:“缇萦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4).围场名。约当今河北围场县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清康熙、雍正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狝,称其地为木兰围场。雍正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咸丰以后,狝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围场县。清魏源《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狝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狝之典。”

国语辞典辛夷的别名。参见「辛夷」条。木兰[mùlán]⒈辛夷的别名。参见「辛夷」条。⒉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古乐府有〈木兰诗〉咏其事。姚莹《康輶纪行》以为北魏人,宋翔凤《过庭录》以为隋恭帝时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语。则以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为姓花。

辞典修订版辛夷的别名。参见「辛夷」条。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古乐府有〈木兰诗〉咏其事。姚莹《康輶纪行》以为北魏人,宋翔凤《过庭录》以为隋恭帝时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语。则以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为姓花。

英语magnoliaofficinal magnolialily magnolia

其他释义文学故事人物。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戎马生涯十余年,身经百战,胜利而归,始终未被识破是个女性。是刚毅勇敢的古代妇女形象。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即演其事。

木兰造句更多 >>

1.花木兰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巾帼英雄。

2.花木兰替父参军征战多年,历尽了无数磨难,木兰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北魏的第一位女将军。

3.花木兰顶替其父参了军。

4.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传颂。

5.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6.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男。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表孝心;今有娇娇女,不爱红妆爱武装。飒爽英姿风韵足,刚如青松柔如柳!建军节到了,向可爱的女军人致敬!祝你们节日快乐!

7.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8.郎筠玉演“脚色”起家,练得一身功夫,经她的演绎,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9.木兰代父去从军,千古高风说到今。勤俭持家关键勤,一双素手可翻云。相夫教子是美德,日子都在歌里过。温柔体贴理生活,你是我的好老婆。妇女节,亲爱的老婆,你辛苦了!

10.官兵们朗诵着这千古名篇《木兰辞》,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朔气寒衣的古代沙场,报国杀敌的震撼瞬间传遍全身。

字义分解

读音:mù

[mù]

(1)(名)树木:伐~|果~。

(2)(名)(木头)木材和木料的总称:枣~|榆~|檀香~。

(3)(形)用木材制成的:~器|~犁|~板。

(4)(名)棺材:棺~|行将就~。

(5)(Mù)姓。

(6)(形)质朴:~讷。

(7)(形)麻木:脚~了。

读音:lán

[lán]

(1)(名)兰花。

(2)(名)兰草。

(3)(名)古书上指木兰:~浆。

(4)(名)(Lán)姓。

木兰相关成语

木兰相关词语

关于木兰的诗词更多 >>

解释包含木兰的单词更多 >>

包含木兰的歇后语

上一个:阿兰

下一个:泽兰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