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譬
【拼音】:qǔ pì
【注音】:ㄑㄨˇㄆ一ˋ
【结构】:取(左右结构)譬(上下结构)
【简体】:取譬
【繁体】:取譬
词语解释寻取别的事物作譬喻。取譬[qǔpì]⒈打比方;寻取比喻。
引证解释⒈打比方;寻取比喻。引《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明张纶《林泉随笔》:“唐韩子言医师之用药,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谓亲且切矣。”何其芳《扇上的烟云》:“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
网络解释取譬取譬,拼音是qǔpì,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打比方;寻取比喻。
汉语大词典打比方;寻取比喻。《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明张纶《林泉随笔》:“唐韩子言医师之用药,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谓亲且切矣。”何其芳《扇上的烟云》:“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
国语辞典取譬[qǔpì]⒈寻取别的事物作譬喻。引《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辞典修订版寻取别的事物作譬喻。《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其他释义1.打比方;寻取比喻。
1.惟心自性理难明,水火镜观取譬精。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同时,对企业谋略研究所需要的企业谋略管理、管理行动逻辑、谐协管理、推延性思维和取譬、关系网络等本土性概念进行了辨析。
4.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今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此书。
6.能近取譬,即能就近作为类比,而推己及人。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8.善于自由联想、四处取譬的四川方言,通常将两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相包容,呈现在同一语境中,如‘筋斗扑爬’‘惊风扯火’等四川成语。
9.只要“能近取譬”,公德便水到渠成。
10.而且文思敏捷,文采华美,散文写得典雅清峻,文气贯通,善于取譬和概括,不仅继承曹操散文的自觉性,而且影响了六朝华丽畅达的文风。
读音:qǔ
[qǔ]
(动)选取:~道|录~|可~。
读音:pì
[pì]
(动)比喻;比方:~如|~喻|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