髭须
【拼音】:zī xū
【注音】:ㄗㄒㄨ
【词性】:名词。
【结构】:髭(上下结构)须(左右结构)
【繁体】:髭鬚
词语解释髭须zīxū。(1)嘴周围的胡子。髭须[zīxū]⒈嘴周围的胡子。英moustache;
引证解释⒈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引《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网络解释髭须髭须:词语
释义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综合释义生在嘴边的短毛。《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汉语大词典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阔颏宽眉卓竖,一部赤髭须也么台台。”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国语辞典生在嘴边的短毛。髭须[zīxū]⒈生在嘴边的短毛。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下颏上真个一根髭须也不曾生,且是标致。」《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其他释义1.亦作'髭?'。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1.他的灰眉毛和灰头发显得有些蓬乱不整,嘴角的髭须也不美观。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3.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双手捧着一双筷子,半合双目,髭须随洪亮的声音微微颤动,“戒渡,戒……”。
4.他那雪亮的牙齿在一小撮髭须下微微一露,仿佛要笑似的。
5.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6.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7."当然喽,"瑞德咧着嘴,露出髭须底下那排雪白牙齿,狡狯地说。
8.在那时代,髭须代表有产阶级,刺马距代表无车阶级。
9.声音洪亮,身材高大,紫微微一张面皮,黑漆漆满部髭须,又是军官打扮,更显得威严壮健。
10.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
读音:zī
[zī]
(名)嘴上边的胡子。
读音:xū
[xū]
1.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2.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3.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4. 〔须臾〕片刻,一会儿。
5. 像胡须的东西:须根。触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