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
【拼音】:rǎng yí
【注音】:ㄖㄤˇ一ˊ
【结构】:攘(左右结构)夷(独体结构)
【简体】:攘夷
【繁体】:攘夷
词语解释抗拒异族入侵。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攘夷[rǎngyí]⒈抗拒异族入侵。
引证解释⒈抗拒异族入侵。引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网络解释攘夷攘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rǎngyí,抗拒异族入侵扩张诸侯领土的意思,通常与尊王并列。
网友释义攘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rǎngyí,抗拒异族入侵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抗拒异族入侵。元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峨峨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复土之伟画。”陈去病《哭梦逋老友》诗:“同甫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国语辞典排斥外夷。攘夷[rángyí]⒈排斥外夷。引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二〇·文章八》:「而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复土之伟画。」英语torepelthebarbarians
辞典修订版排斥外夷。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二零.文章八》:「而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复土之伟画。」
其他释义1.抗拒异族入侵。
1.这些说法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尊王攘夷的需要。
2.挥刀击打过去,是逼人的刀气,自离开攘夷志士后,极少用刀,虽然是木刀,却依然有那股夜叉之气,隐隐的能看到一只白色的野兽。
3.于是地球人与天人之间的战争瞬即爆发,为数众多的武士和攘夷派志士都参与与天人的战斗。
4.尊王攘夷,铁蹄之下,俱是大明领土。
5.我是鬼族最后的血脉,在几年前,我的家族被那些所谓正义的攘夷志士屠杀殆尽,我恨,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我要报仇,找那些所谓的攘夷志士报仇。
6.最近朝廷很想力图振作,通常他们振作的方法,便是设法找个外敌,激起大家敌忾同仇的民族心,来达至万众一心、尊王攘夷、一统江山。
7.宋襄公与楚国会盟的目的很明确,他不像齐桓公那样,要“尊王攘夷”,更不是想当楚国的盟主,他是要结交楚国,以威服诸侯,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
8.然而清流尊王攘夷,其本色和特色都在于不重利害只论是非。
9.果然,看着悲愤得脸蛋泛红的佐那子,光复知道这件幕府镇压尊王攘夷派的事件是发生了,如今是安政六年八月的话,那么为期一年的大狱也才刚刚结束。
10.“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读音:rǎng
[rǎng]
(1)(动〈书〉
(2)排斥:~除|~外。
(3)抢:~夺。
(4)捋起(袖子):~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
读音:yí
[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