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一
【拼音】:níng yī
【注音】:ㄋ一ㄥˊ一
【结构】:宁(上下结构)一(独体结构)
【繁体】:寧一
词语解释亦作'宁壹'。安定统一。
基础解释亦作/'宁壹/',见/'宁一/'。安定统一。
引证解释⒈亦作“寧壹”。安定统一。引《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浄,民以寧一。”《宋书·沉文秀传》:“今天下已定,四方寧壹,卿独守穷城,何所归奉?”唐白居易《论刑法之弊策》:“臣伏以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何乃用於昔,而俗以寧壹,行於今,而人未休和?”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沛然谁能御?四海望寧一。”
网络解释宁一宁一
综合释义亦作“寧壹”。安定统一。《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浄,民以寧一。”《宋书·沉文秀传》:“今天下已定,四方寧壹,卿独守穷城,何所归奉?”唐白居易《论刑法之弊策》:“臣伏以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何乃用於昔,而俗以寧壹,行於今,而人未休和?”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沛然谁能御?四海望寧一。”
汉语大词典亦作“宁壹”。安定统一。《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宋书·沈文秀传》:“今天下已定,四方宁壹,卿独守穷城,何所归奉?”唐白居易《论刑法之弊策》:“臣伏以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何乃用于昔,而俗以宁壹,行于今,而人未休和?”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沛然谁能御?四海望宁一。”
其他释义1.亦作'宁壹'。2.安定统一。
1.她们之间的争风吃醋将再次打破后宫的平静安宁,一场腥风血雨由此而生。
2.我家门前的马路边,有一排绿油油的小草,并不那么起眼。它们正享受着雨露的轻吻,微风的轻拂。在这个草地王国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如此的清静、安宁,一株株小草在这个温暖的早晨睡着了。
3.为了蕲求一家的福寿健康安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4.廖化与他原是金兰之交,闻得白寿报讯大喜,点三千兵三更出发,见安宁营旗虚扎,便大喝一声,杀入中军帐中,往伏案而睡的安宁一刀斩下。
5.毕竟是曾经宁一中杯赛上一起战斗过的队友,直接轰走是有点不好,这么带在身边又实在是觉得影响心情,真是有够难题的。
6.晋宁一村民致信本报总编辑举报矿老板私采白土毁坏土地。
7.列宁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他那里学到了在策略中运用辨证法。
8.的家在景宁,一年末是春节,在早上,我姑姑弟弟三个姐姐和我去放鞭炮,放灯。
9.此后,守敌分别从文昌、定安、嘉积增兵反扑,讨袁军避其锋芒,相继驻扎在定安、万宁一带,与敌周旋,直至龙济光来琼后,讨袁军奉命解散。
10.她又用了三十两分上银子,央济宁一个翰要封君与了郓城知县一封书,说连年荒歉,今有善信男女,虔诚往泰山进香行礼,保一境太平。
读音:níng,nìng
[níng]
[ níng ]1.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
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
3.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4.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5.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 nìng ]1. 情愿: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
2. 岂,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宁唯是。
4. 姓。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