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
【拼音】::yì yǒng释义:1、指见义勇的精神;2、义勇的人
【结构】:义(独体结构)勇(上下结构)
【简体】:义勇
【繁体】:義勇
词语解释义勇yìyǒng(1)为正义事业而勇敢斗争的精神例义勇军英fightingforjustice义勇[yìyǒng]⒈为正义事业而勇敢斗争的精神。例义勇军。英fightingforjustice;
引证解释⒈见义勇为的精神。引《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宋王谠《唐语林·夙慧》:“前朝邑尉刘幽求忠贞贯日,义勇横秋。”⒉指义勇的人。引《后汉书·张酺传》:“酺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⒊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引《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宋代称乡兵为义勇。《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曾公亮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⒋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例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
网络解释义勇义勇:汉语词汇
释义1、指见义勇为的精神;2、义勇的人。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网友释义义勇,汉语词汇。拼音:yìyǒng释义:1、指见义勇为的精神;2、义勇的人。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汉语大词典(1).见义勇为的精神。《汉书·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宋王谠《唐语林·夙慧》:“前朝邑尉刘幽求忠贞贯日,义勇横秋。”(2).指义勇的人。《后汉书·张酺传》:“酺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彊。”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尚念一军之中,岂无义勇?”(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周书·贺拔胜传》:“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招集义勇,袭杀可孤。”宋代称乡兵为义勇。《宋史·兵志五》:“时有欲以义勇代正兵者,曾公亮以为置义勇、弓手,渐可以省正兵。”(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如:义勇呼声震天,敌兵闻风丧胆。
国语辞典见义勇为。义勇[yìyǒng]⒈见义勇为。引《汉书·卷七〇·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⒉宋代兵制,选民为兵称为「义勇」。引《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庆历二年,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
辞典修订版见义勇为。《汉书.卷七零.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宋代兵制,选民为兵称为「义勇」。《宋史.卷一九零.兵志四》:「庆历二年,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
辞典简编版见义勇为。 【造句】他拔刀相助的义勇举动,令人钦佩。
其他释义1.见义勇为的精神。2.指义勇的人。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1.龙女见柳毅正直无私,见义勇为,严守信义,行重操守,遂起爱慕之心,就与他结为夫妻,在峙山住了下来。
2.助人为乐要从日常生活做起,特别要爱护儿童,更加关心帮助鳏寡孤独的残疾人,当别人身处危难的时候,不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应见义勇为,助人一臂之力。
3.譬如,如果一个人确立了仁爱之心,他就会在家奉养父母,在公共场合见义勇为。
4.打开国学经典,箴言映入双眼。仁爱礼仪袭来,修身律己彰显。篇篇道德美文,让人流连忘返。弘扬正风正气,见义勇为果敢。传承中华文明,献出忠心赤胆!
5.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珍惜生态,绿色相伴。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尊老敬长,传承孝德。仁慈博爱,心存善念。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诵传经典,弘扬正气。
6.宽阔奉献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敢为人先的实践勇气,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一诺千金的诚信原则,见义勇为的公民职责,昂扬向上的生活情操。
7.记录民生点滴,人间悲欢;采访世间真情,丑恶美善;鞭策罪恶曲直,道义勇担;披露悲苦冤屈,傲骨不弯;记者节,愿天下四处奔波,为民请命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幸福美满!
8.我在这里自豪地说,那位见义勇为的人就是我老爸!
9.随后义勇军又将另一个恶霸地主处决了。
10.一出世便袭职其父的都指挥使之职,相貌雅致,又年轻有材,而且还有冒死救父的义勇壮举,因此颇受名公巨卿以及文人雅士的靑睬,在北京就素有“白皙通侯最少年”。
读音:yì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
读音:yǒng
[yǒng释义:1、指见义勇的精神;2、义勇的人]
(1)(形)大胆;勇敢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