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棒十枷
【拼音】:bā bàng shí jiā
【注音】:ㄅㄚㄅㄤˋㄕˊㄐ一ㄚ
词语解释见“八棒十挟”。八棒十枷[bābàngshíjiā]⒈见“八棒十挟”。
基础解释见“[[八棒十挟]]”。
引证解释⒈见“八棒十挟”。
汉语大词典见“八棒十挟”。《汉语大词典》:八棒十挟(八棒十挟) 拼音:bābàngshíjiā亦作“八棒十枷”。古代对拷掠酷刑的泛称。挟,夹棍,也写作“枷”。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勘奸情,八棒十挟。”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又无那八棒十枷罪,止不过三交两句言。”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也无那八棒十枷,万死千生,都不到一时半刻。”
其他释义1.见'八棒十挟'。
读音:bā
[bā]
(1)数目字:~成|~股|~卦。
(2)不定数;表示多:~面玲珑。
读音:bàng
[bàng]
(1)(名)棍子:木~|炭精~。
(2)(形)〈口〉(体力或能力)强;(水平)高;(成绩)好:~小伙子|字写得真~|功课~。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jiā
[jiā]
(名)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锁。